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2年1月第10卷第1期ChineseJournalofCardiovascularResearch,January2012,Vol.10,No.1!!!!!!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因肥厚室间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为首选。但部分HOCM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这部分患者需要借助非药物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介入治疗。经皮穿刺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eptalmyocardialablation,PTSMA)是一种介入治疗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导管注入无水酒精,闭塞冠状动脉的间隔支,使其支配的肥厚室间隔心肌缺血、坏死、变薄、收缩力下降,使心室流出道梗阻消失或减轻,从而改善HOCM患者的临床症状[1]。PTSMA首先于1995年由Sigwart在Lancet报道,由于创伤小、操作方便,这种技术现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1PTSMA发展及应用1981年,Waller等[2]报告1例17岁女性HOCM患者,13年后发生室间隔心肌梗死,此后胸骨旁杂音消失,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厚度变薄(由23mm降至15mm),左心室流出道(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LVOT)增宽。1983年Sigwart等[3],1994年Gietzen等[4]发现,用类似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选择性阻塞前降支发出的第一间隔支,可缓解HOCM的LVOT梗阻[3,4]。1995年,Sigwart等[5]报道应用PTSMA成功治疗3例HOCM患者,并随访1年,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之后,PTSMA技术在世界各地开展,检索PubMed,15年(1995-2010年)内涉及室间隔酒精消融治疗的HOCM文献700余篇。国内,1998年赵林阳等[6]首次报道应用PTS-MA治疗1例HOCM,随后辽宁省人民医院等近30家单位先后开展了此项技术,至2001年全国PTS-MA总手术例数已达150例,居亚太之首。同年,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组织高润霖、李占全等专家共同制定我国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的参考意见[7]。经过十多年的历程,伴随PTSMA技术的提高,目前PTSMA已在20个省市自治区近百家医院开展。2PTSMA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德国Seggewiss等[8]早期进行了当时世界最大样本PTSMA(241例)疗效及安全的观察,对比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和2年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G)和心功能变化。结果显示,LVOTG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下降,心功能改善,运动时间及耐力也逐渐增加。Alam等[9]荟萃分析1996-2005年已发表的42个研究,入选PTSMA患者2959例,随访观察1.5~43.2(12.7±0.3)个月。发现PTSMA可使LVOTG持续下降,肥厚间隔变薄,HOCM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改善,运动耐力提高,30d平均死亡率1.5%,远期死亡率0.5%。其他并发症:心室颤动Chinaexpertconsensusof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septalmyocardialablation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组通讯作者:李占全,E-mail:lzqlr@medmail.com.cn【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皮穿刺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术;外科间隔心肌切除术【Keywords】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eptalmyocardialablation;Myocardialmyectomydoi:10.3969/j.issn.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