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知识素养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1.从时空观念角度出发,理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及演变脉络。2.从家国情怀角度出发,认识少数民族内迁及北方人民南迁对促进民族交融与江南地区开发的重要作用。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魏220年曹丕洛阳司马炎代魏称帝蜀221年刘备成都为曹魏权臣司马昭所灭吴229年孙权建业为晋所灭二、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三、西晋的灭亡1.背景(1)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内迁少数民族卷入西晋宗室的内部争斗。(2)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1判断正误三国代替东汉并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的倒退。①(✕)解析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来说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经阶段。名师点拨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地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逐步从游牧生活转入农耕生活,内迁各族的生活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促进了民族交融。问题探究西晋建立后,实现了短期统一,但很快灭亡,其速亡的原因是什么?(1)西晋王朝统治腐朽。(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3)民族矛盾激化。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一、东晋南朝更替1.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二、“士族”的崛起1.崛起: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2.地位: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三、江南的开发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2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四、南北对峙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3.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概念阐释士族与门阀政治士族,就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又称门阀士族。东晋是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建立的,因而形成了东晋士族与君主共治的局面。门阀政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思考点(教材P2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既有统治者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技术方面的原因,同时又有自然条件、民族交融等因素的作用。学思之窗(教材P28)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提示江南比较丰饶,一年收获的粮食可满足多个郡中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帛可供全国人穿用。知识点三十六国与北朝一、十六国政权更替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民族关系(1)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2)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3(3)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前秦(1)4世纪下半叶,统一北方(2)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