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知识素养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1.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的传播及其地位、影响。2.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儒、道、佛的融合1.魏晋南北朝时期(1)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2)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3)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唐时期(1)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史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3)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二、反佛思想1.产生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12.思想及作为(1)南朝①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2)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三、复兴儒学代表韩愈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作用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易错点拨“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并不是指三教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正统地位虽受到挑战,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知识拓展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执政时打击佛教的事件的合称。佛教是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之一,但寺院地主又与封建政府间存在着争夺人口、资产、土地的矛盾。因此,寺院地主时常受到封建政府的抑制和打击,其中以“三武”为最。虽然佛教几经摧残而衰微不振,但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其思想已深植于社会之中。因此,即使佛教遭受重大打击,也能始终屹立,并很快得以复兴。知识点二文学艺术一、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二、艺术书法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②王羲之被称为“书圣”2隋唐时期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魏晋到隋唐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知识拓展社会环境对古代书法、绘画风格产生的影响(1)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加上佛教、道教的传播,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书法作品上,士人表达自己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这使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2)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在绘画方面,画家们追求法度,乐于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思考点(教材P4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播,文化多样性加强;中外交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知识点三科技科技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③齐民要术》,是④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1)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2)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3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1)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