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生:天光和云影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生:来回移动师:能否说成“晃动”?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能力。)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生:好高兴呀!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师:诗人问什么呀?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生齐读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师:如果没有活水呢?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生3:水还会被污染。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观塘有感陈桥半亩方塘不见开,一片污物在徘徊。问渠哪得脏如许?为有世人乱扔来。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引导学生观看插图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生思考填空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出示:半亩方塘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生一一作答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观书有感》分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