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感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3、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4、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课前准备:学生:解决字词障碍,熟读课文。教师:搜集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网上资料,制作实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适时加以提醒。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同时展示阿里山风景图片。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对于企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往之,激情导入,创设情境。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阿里山纪行》,来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整体感知一、查字词预习情况。解释词语:堪称:可以称为。莽莽: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静谧:安静。禅:这里是安静而止息杂虑的意思。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学生自主读课文。三、思考问题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教师总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学生出示预习的字词,同桌交流。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分组讨论,自由回答。学生讨论,然后指定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回学生自主解决字词障碍,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表述的能力。把握划分结构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四、分析文章结构。(教师引导学生,选出最佳划分。)明确: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答,把各种划分方法列举出来。的标准,培养概括能力。问题探究1、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第四节开始2、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过渡,承上启下3、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去掉,为什么?1、全班分成6-8个小组,不同水平的学生搭配2、每个同学都要发表意见并充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明确: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4、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明确: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分讨论3、归纳总结答案4、每组有一名同学回答,全班交流2、培养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品味赏析重读课文,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⑴先划出本文中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然后小组交流;⑵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所画的句子为什么写得好;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同时展示风景图片,讨论分析语言的特点讨论回答后,明确:1、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2、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1、前后桌四个同学组成小组充分讨论2、由两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补充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品味能力体验反思你最喜欢阿里山哪一处的景色?请自选一处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培养表达能力。拓展延伸假如你到宝岛去旅游,你将会去哪些地方?为什么?1、思考准备2、交流巩固作业1、找出文中你觉得最精彩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