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黄河颂》精品教案【教学构想】《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它的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然后以读启悟,品读诗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准备]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教学步骤]一、导入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l.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五、小组合作,诵读课文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4.调节自己的感情。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七、再诵课文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八、拓展延伸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