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老人与海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借助资料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小说,概括小说情节,独立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培养学生把握人物描写,挖掘人物性格,感悟作品主旨与内涵的能力。4.培养学生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品味作者独到的描写,从而深入理解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教学难点由人物形象的塑造,理解海明威的艺术手法“冰山原则”,结合小说创作背景,挖掘小说的象征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给学生三节课阅读原著《老人与海》,并按要求做读书笔记(主要是写批注、读后感以及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利用三节课的时间阅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每位同学都做了读书笔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交流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感悟。二、整体把握。1.对老人形象的理解(目的: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人物的概括能力;相关联想可以使学生打开思路,深入理解人物特点)。(1)“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你们心中的圣地亚哥又是什么形象呢?找几名同学把你心中老人最鲜明的形象特点写在黑板上。(4名同学上)(2)(同时)我们下面的同学回想一下,当你读这部小说的时候,由老人的形象都联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部作品、一幅画、一个生活中的人……(3)看黑板上同学的概括,找出共同的内容——坚强、执著、孤独、男子汉(硬汉)。是的,海明威最善于塑造“硬汉”形象,而圣地亚哥是他塑造得最成功的“硬汉”,有人把他称之为“英雄”,有人认为《老人与海》就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那么老人到底有怎样的壮举呢?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2.对内容、结构的把握。(目的: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回答此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出核心事件——捕鱼。)一段话概括: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后独自出门远航,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1500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归途中,却被成群的鲨鱼吃掉,尽管老人奋力抗击,但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教师引导学生能否再简练一点。)一句话概括:老渔夫圣地亚哥捕到大马林鱼后,遭到鲨鱼围追,只带回鱼骨架的故事。一个短语概括:老人捕鱼。一个词概括:捕鱼。其实文章叙述了一个极简单的故事,就是“倒了血霉”的老人出远海捕鱼,鱼却被鲨鱼吃了。(2)梳理故事的结构。小说以捕鱼为核心,捕不到鱼——远海捕鱼——捕获大鱼——群鲨围攻——鱼骨返航。3.体会老人“硬汉”形象。(注意要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据,抓情节,抓人物描写。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相反的意见。)看来老人实在是没有什么“壮举”,甚至好不容易捕获的大鱼还被吃掉了。从结果上看,他仍旧是一无所有,他是个失败者,那么如何理解“硬汉”“英雄”的评价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老人的超常意志力已经完全代替了他躯体的肌肉力量,他没有从危险、残酷的现实中“退却”,而是勇敢地接受现实;他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创造了现实,赢得了哪怕是非常短暂最终却惨败的胜利。在海明威的笔下,老人是个要竭力超越自身极限的人。虽然年老了,但仍然保持着男子汉气概,那就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的力量。“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圣地亚哥的这段独白,体现了人的自尊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对硬汉精神的高度概括。三、小说的象征意义。在简单的故事中,我们读出了不简单的精神,海明威真是不简单。海明威曾把文学创作比为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用文字直接写出来的部分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占冰山的“八分之七”。一个优秀的作家,就是要以简洁凝重的笔法,客观精确地描绘出意蕴深厚的生活画面,唤起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象力,去开掘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对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他著名的“冰山原则”。那么“硬汉”形象就是那水下的八分之七吗?海明威为什么塑造圣地亚哥这个人物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