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案教学目标1.快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2.理解本文的主要信息:克隆的概念以及克隆技术发展的过程。3.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2.开展绘图表比赛,充分理解克隆技术的本质以及这项技术发展的渐进过程。教学过程:一、读一读,搜索文本重要信息1.学生自由速读,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对克隆概念的诠释。明确什么叫克隆: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2.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的作用?明确:使文章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按: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思索行文。3.课文当中列举了哪些克隆的例子吗?(按顺序)明确:鲫鱼、爪蟾、黑斑蛙、鲤鲫鱼、小灰鼠、绵羊多利。4.克隆技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造福人类?明确:(1)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2)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3)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二.重点讨论:“多利”的诞生在世界引起轰动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从本段找现成的答案,必须要和以前的克隆技术加以比较。比较鲫鱼克隆与多利克隆的重大区别:概括鲫鱼的克隆过程:先取出一条鲫鱼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再把该细胞核植入另一条鲫鱼的无核卵细胞中,得到换核卵,经过人工培育,克隆鲫鱼就出世了。明确多利克隆过程: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三.竞争激发,看看谁的发现多:(一)引导说明技巧的发现:本文是说明文,可以看出条理很清晰,作者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呢?同桌来商量一下吧。生:课本第二节第五段有一句“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我认为是按照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也就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这样安排有条不紊,如果按时间顺序就乱了。师:文中这句话太重要了,找得好!生:动物越进化,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我认为这两部分是按克隆技术的难易程度安排顺序,这样安排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师:大家说得好,这些看法综合在一起就全面了。第二、三节是以克隆技术的发展为顺序安排的。我要补充的是第二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除了按照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的顺序,根据题目,作者先写中国的克隆鲫鱼实验再写其前外国的克隆爪蟾实验及我国童第周的黑斑蛙实验,然后写其后的中国克隆鲤、鲫鱼实验及外国的克隆鼠实验,这样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在克隆这样的世界尖端技术方面中国并不落后!师:你能找出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吗?试着体会其作用。小组讨论一下。生: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作比较、引用等(学生举例)(二)引导发现渗透在说明文中的人文精神。1.不断探索,永不言败的精神: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绵羊,我们不仅了解了克隆技术的进程,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字里行间还能体悟到科学家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下面请同学们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还可以点评一下,或谈一下你受到的启发。相信你能行!(生圈点批注,讨论交流)生:我找的是第二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中“┄┄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核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首先“385天59代”一个惊人的数字震撼人心,表明实验的艰辛,“用直径10微米左右”,我们知道微米是何等细小的单位,进一步反映实验进行之艰难、精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精神跃然纸上。“接纳”,“准备就绪”,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后经过如此精细的准备后,大部分却“夭亡”了,即使是这样,科学家们永不放弃,“189个”,“只有两个”,“只有一条度过难关”,由此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