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背景导入: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二、资料助读《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3)长勺之战的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三、预习情况检查(8分钟)1、重点字注音:guìmóujiànbózhéjiémǐ刿谋间帛辙竭靡2、【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隙)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5.<牺牲>玉帛(古义:用来祭祀的牛、羊、猪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轻视)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第二次)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1.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3、一词多义故逐之所以民弗从也听从故{公问其故原因从{战则请从跟随4、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四、理清线索,梳理结构(8分钟)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1)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听读,注意语气和停顿。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和气势。2、思考: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学生思考并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出示课件明确:①事物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②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3、请几位同学试概括课文的内容,教师归纳出示课件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