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能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2.会体味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教学重难点会体味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句段法。3.资料助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二、初识雪(预习检测)1.读文2.解决字音,词义,译文。三、再赏雪1.故人用一字评价张岱,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2.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品“痴”景1)(白茫茫一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师:——是啊!天云山水,浑然一体。2)(模糊、朦胧、渺小)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老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师:是啊,大雪掩盖了一切污浊,世界一片纯净。此时苍茫天地与渺小事物形成对比,你置身其中会有怎样感受?但是隆冬深夜,万籁俱寂,你独自一人赏雪,感觉怎样?是啊,人置身苍茫大地,何其渺小,何其孤独!(寂静、安静)你能用哪些词形容文中的雪景天地苍茫,银装素裹,万籁俱寂……这段雪景苍茫孤寂(写),运用白描手法(写),寥寥数语,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在鲜明的对比中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写)过渡:这种淡雅的景致非常人所能欣赏,那么赏景人有什么特点?说“痴”行(人)跳读课文,想想张岱是怎样一个人,从哪看出来?1)豪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他见谁都痛饮吗?2)有赏雪的雅趣,不同凡俗。——这样寒冷的夜晚,常人会呆在家里,烤着火炉,说说话,乐呵呵的。张岱夜访西湖,看雪赏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独来独往,一身孤独。——不同常人的行为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你真会读书。从“独”字中读出了他遗世独立的品格。文中赏雪的还有金陵人,张岱和他们素不相识,为什么一见如故?志同道合,他们有相同的遭遇。是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在我们深入了解张岱的资料。诉“痴”情四、悟雪情张岱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本文是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随着明朝的灭亡,那种锦衣玉食的繁华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成了一场永远的梦,一地碎梦。所以他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作者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已经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然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其中有什么深意?是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之思五、拓展练习1.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写了个上联,谁来对下联?苍茫天地独品,孤独世界知己。2.从古至今,许多文人留下很多写雪的诗句,同在写雪,但是作者感情却又不同。六、结课课堂总结——这篇奇文历来为人称道,白描手法简练朴素。此外,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苍茫孤寂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现在让我们怀着深沉的情感再将课文叙述一遍。板书设计痴“痴”(学)景“痴”行(人)“痴”情故国之情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