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六单元、第七单元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1.本讲学习目标要求:(1)了解黄淮海平原的范围、组成和地势特点。(2)了解黄淮海平原上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理解它们是在黄淮海平原地形、气候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3)了解黄淮海平原上中、低产田的分布及其限制性因素,理解中、低产田改造的意义。(4)了解南方低山丘陵区的位置、范围和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比较的区位优势,理解“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之含义及其原因;了解本区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农业资源开发中严峻的生态建设任务。(5)了解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目的、意义,掌握综合开发的主要措施,了解本区面临的水土流失这一生态问题及其主要成因,正确理解水土流失是本区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掌握治理这一生态问题的一般措施。2.知识结构:二.重点、难点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及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水盐调控的基本方法。2.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3.南方丘陵山区的开发模式——立体农业、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三.具体内容(一)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是必然的选择。而我国现有耕地中,约为中低产田,尤其以黄准海平原最为突出。1.黄河平原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黄淮海平原本是辽阔的冲积平原,土壤应该较肥沃。但其地势宏观上平坦、微观上起伏不平,岗地、坡地、洼地高低相间分布,且洼地多呈半封闭状,是地表水、地下水汇集的场所,也是地表盐分运移的归宿。这样的地形特点,再加上本区春季多大风、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等气候特征,使洼地成为旱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灌溉不当、过垦等也会加重上述灾害,使其成为中低产田。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课本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择辛店洼和北丘洼来说明低温地和盐碱地是怎样治理的,案例本身提供的事实材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形成一种思路,即抓主要矛盾,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辛店洼的主要矛盾是低洼、渍涝(洼底沼泽化,洼缘盐渍化),治理方法为“鱼塘——台田模式”,这是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建设的,“鱼塘——台田”是水陆复合人工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面相互促进、多层次的主体、生产方式,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水体,提高利用率。北丘洼的主要矛盾是重盐碱地,其水盐运动在时间上具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的特点。空间上具有“表聚性”特点,即土壤盐分向地表集中。治理方法是水盐调控。水盐调控的具体方法:(1)引淡淋盐。即修建引淡水灌溉渠道和排涝排盐渠道,降低作物根区的含盐量;(2)井灌井排。即强灌强排,抽取盐水,补充淡水,适宜治理重盐渍化地区;(3)覆盖。用地膜或秸秆覆盖,抑制水分蒸发;(4)生物措施。(二)南方丘陵山区前几单元所涉及的地区,在国土整治中多侧重治理,本单元则侧重开发。由于我国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因此自然资源的开发、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山区开发建设的进度。1.本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优势与问题并存。优势问题气候资源光、热、水丰富,配合较好农业气象灾害(春低温阴雨,夏干热少雨)生物资源品种多、生长快利用品种单一(水稻),林、草等经营管理粗放。土地、土壤垂直分异明显,可主体布局坡地开发易水土流失,红壤贫瘠。水资源丰富,利于发电、灌溉侵蚀地表总之,本区开发潜力巨大,虽存在一些问题,但都不是很难解决的,开发难度较小。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据有关资料统计,本区过去种植业与林业产值分别占山区农业总产值的57%和7.4%,而平原地区这两个数值分别为60%和6.7%。可见,山区与平原农业结构类似,与山区的资源结构有较大的偏离。因此开发山区的农业资源,首先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于“大农业”,搞多种经营。千烟洲的立体农业体系反映在土地利用结构上。其一,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林地、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