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本章小结一、知识网络二、测试题(一)单选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2、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增加C、组织液减少D、淋巴减少3、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途径是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4、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物质是A、纤维素B、尿素C、激素D、维生素5、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里葡萄糖浓度升高6、人体内血钙含量过高,会导致A、肌肉抽搐B、佝偻病C、肌无力D、骨质软化病7、下列各项中,能看做是进入内环境的是A、精子进入输卵管和卵受精B、牛奶喝进胃里C、注射胰岛素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8、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HCO3-]约为[H2CO3]的20倍,如果[HCO3-]/[H2CO3]<15时,立即发生酸中毒。此实例说明无机盐具有A、调节细胞的渗透压B、调节细胞的PH值C、组成细胞的结构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9、正常情况下,在以下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性激素C、葡萄糖D、尿素10、有关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是A、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实现的B、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C、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动态平衡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11、下列哪类生物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相对最低A、鱼类B、鸟类C、哺乳类D、爬行类12、“非典”病人呼吸不畅,体内血浆PH值比正常人A、略高B、略低C、相同D、不确定13、下列不是由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14、下列几种细胞中,能在组织液内游走的是A、红细胞B、脂肪细胞C、白细胞D、精细胞15、如图是作用于人体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四大系统模式图,图中1、2、3、4分别是A、消化、循环、泌尿、呼吸B、循环、呼吸、泌尿、消化C、呼吸、泌尿、循环、消化D、消化、泌尿、呼吸、泌尿16、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恒温动物能较好地保持内环境的稳态B、变温动物的内环境不可能保持稳态C、高等动物体内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以维持内环境中酸碱度的稳态D、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必须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才能保证细胞的各项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17、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18、在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19、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20、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D、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二、非选择题21、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e表示液体。请据图示分析回答:⑴图中A、B、C表示的结构分别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⑵B端与A端成分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⑶a—e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⑷图中a—e,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⑸d中的含18O的氧气被利用后变成C18O2进入c内,18O至少要透过________层单位膜。⑹由于某种原因使得C内的c循环受阻而出现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⑺试用简短的语言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而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系统有密切的关系。22、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