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每课练习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中国形成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是在A.五六千年前B.七八千年前C.六七千年前D.八九千年前2.标志着中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是A.水旱轮作制B.稻麦复种制C.两年三熟制D.曲辕犁的发明3.我国人民最早的松土工具是A.铁铲B.耒耜C.铺D.铁犁4.在我国,青铜家具出现于A.原始社会时期B.夏朝时期C.商周时期D.战国时期5.在西周井田制情况下,向周天子交纳贡赋的是A.平民B.奴隶C.诸侯臣下D.商人6.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其中,成为重要产粮区的是A.岭南地区B.成都平原C.金沙江流域D.闽江流域7.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地主经济B.庄园经济C.小农经济D.佃农经济8.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是在A.秦汉时期B.明清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9.播种工具耧车发明于哪一个时期A.春秋时期B.汉代C.战国时期D.秦朝10.我国古代最早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制度是A.按亩纳税制B.屯田制C.井田制D.均田制11.在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形成于A.战国时期B.西汉时期C.春秋时期D.秦朝时期1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属于A.土地国有制B.农民土地所有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D.奴隶主土地所有制13.宋元时期,占城稻是从哪里引进的A.印度B.日本C.越南D.马来西亚14.农业生产过程中,茶、桑、棉花等经济作物成为一些地区农民的专业经营,这一现象出于于A.明清时期B.宋朝C.元朝D.隋唐时期15.《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B.私田开垦数量增多C.私田取得合法地位D.封建生产方式的优越性16.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认识“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这主要是强调A.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B.应当抓紧农时进行耕作C.主张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D.主张大力兴修水利工程17.下列哪一项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A.政府拥有相当数量的公田B.屯田制的推行C.“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D.北魏实行“均田制”18.唐朝早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B.安史之乱破坏农业生产第1页共3页高一历史每课练习C.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把大量的土地分配给皇室贵族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19.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梦溪笔谈》D.《汜胜之书》20.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和特征之一是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上用于自己消费B.土地集中于地主阶级手中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二、非选择题21.ABC分别代表石斧、骨耜和铁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它们分别属于哪一耕作方式所使用的主要农具?(2)C产生后,在汉代和唐代双是怎样改善的?(3)概括说明农具与耕作方式之间的关系。22.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战国时期确立以后,一起延续了两千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哪一阶层的推动下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2)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隋代和唐代前期实行的均田制,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它们在历史上分别起了什么积极作用?(3)明朝后期,李自成农民军针对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什么口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3.自南宋末年到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导致这种变化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高一历史每课练习21:(1)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牛耕(2)汉代的耦犁、唐代的曲辕犁(3)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耕作方式的进步,耕作方式的进步又推动生产工具的改进。22:(1)新兴地主、通过变法以法律形式确定。(2)屯田制:安抚流民、解决军粮问题、北方经济恢复均田制:保证政府财政(3)“均田免粮”,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23:服装原料变为以棉质为主,主食变为以玉米为主。原因: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扩大到长江流域明朝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第3页共3页12345678910BBBCCBCDBA11121314151617181920CACADBCC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