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思考导学】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它进行这场战争有何有利条件?答案: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是为了摆脱国内危机,实施其“大陆政策”,以促进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发动战争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的侵略得到了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法妄图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权益;俄国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干涉政策。另一方面,清政府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把希望寄托在列强的“调停”上,不认真备战。2.简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答案:(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该规定有利于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严重障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3.《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根本原因何在?三国干涉还辽及其结局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答案: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三国干涉还辽这一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在对外侵略的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交换条件。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说明日本的实力尚无法与欧洲列强相对抗,在其实施侵略计划的过程中,还要受西方列强的牵制。【自学导引】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方面①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②日本统治集团,为摆脱国内危机,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2)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行径的支持①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助手;②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③德法企图趁机夺取新的权益;④俄国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3)中国方面: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不认真备战,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4)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共同出兵朝鲜,日本趁机制造事端,蓄意挑起战争。2.经过(1)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用心爱心专心①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宣战,但李鸿章却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②平壤战役:日军分路进攻平壤,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抗日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日军占领平壤。③黄海战役概况: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遭遇,丁汝昌下令迎战,结果双方互有胜负。影响: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不许北洋舰队巡海迎敌,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2)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①辽东战役:黄海大战后,日军一路从朝鲜越过鸭绿江,进攻辽东,沿海清军除聂士成率部抵抗外,其余大部溃逃,日军占领九连城;另一路日军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制造了旅顺惨案。②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双方代表:1895年4月;李鸿章、伊滕博文。(2)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3)危害①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于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④允许日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