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4.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课堂上通过历史小品的表演、小型辩论活动、讲故事比赛、讨论导致一场战争胜败的原因、尝试用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等;并采用分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历史知识,学到一些知识,还可以体会学习历史的快乐。(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一些历史活动,感悟到个人对所起的影响。2.通过用史实和《三国演义》小说情节的对比,能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所描写的情节不同点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原因,知道历史不能文学化岂,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原因。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教具小说《三国演义》,问:同学们,看过这本小说的请举手。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举手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吗?学生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你知道多少与三国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历故事,历史成语呢?下面请每一组同学完成一个任务,一组写历史人物名字,一组写历史故事名称,一组写历史成语包括歇后语。各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并选代表汇报。教师做一个简单的串联,把本课的内容适当介绍。(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识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7页第一段,问: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华文化发达,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学生回答:(略)2.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教师: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问:你知道曹操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学生回答:(略)利用小组讨论学习方式,教师可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看导入框内容、课本第一段内容和学生自身知识,对曹操发展起来的原因进行归纳,各小组比一比,看谁归纳得更好。3.官渡之战教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实力大增。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亲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体验活动:下面来一个历史穿越,你穿越时空,成了曹操,再一次指挥官渡之战。请一个同学到黑前,以曹操的身份,一边演示多媒体中的《官渡之战形势图》,一边调兵遣将,给大家演示官渡之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历史战争场面。老师引导各小组分别归纳“官渡之战”的特点,并叫个别同学回答:(1)时间:200年(2)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3)战争特点:以少胜多(4)结果:袁绍大败,曹操获胜,从而得到统一北方的基础。4.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成就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课堂活动:请看历史剧场:①四位学生上场先自我介绍扮演的角色:袁绍,谋士,曹操和许攸。②学生表演:袁绍和谋士的对话;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