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过程和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重、难点: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酒精灯教学过程:【旧课复习】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________。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__,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2、一切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的熔化温度叫_______;晶体的凝固温度叫__________;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是______的。3、铝的熔点是660℃,那么温度为660℃的铝是:()A、液态;B、固态;C、固液共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新课引入】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学生猜想后教师总结: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汽化,相反则是液化。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汽化的知识:【进行新课】一、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一)、蒸发:1.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2.特征:任何温度、液体表面、缓慢3.影响液体蒸发的因数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2)、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越快。4.蒸发吸热,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或者从自身内部吸收热量。因而蒸发有致冷作用。5.应用举例:1)在热天,我们从河里游泳刚上岸时,尽管太阳较大,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冷,这是为什么?2)、煮鸡蛋时,用手去拿刚从铁锅中捞出来的鸡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先不觉得烫手,但当鸡蛋表面上的水蒸发干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很汤手了。3)、热天,我们在地板上洒一些水,就会感觉到凉爽,但如果我们热天,打开电扇,同样也会感觉到凉爽。这二者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在地板上洒水,使人觉得凉爽,是因为水在蒸发时,要从室内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室内温度降低,人就会感觉到凉爽的缘故;而热天,吹电扇使我们感觉凉爽是因为人身体表面皮肤上的汗液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而蒸发加快,汗液蒸发时从皮肤上吸收大量的热,而使人感觉到凉爽的缘故。二者的不同点是前者使气温降低了,后者不会使气温降低。二)、沸腾: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2.特征:一定温度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3.沸点: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沸点越低。例如在高山上煮食品需要用高压锅。引导学生观察沸点表得出: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记住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4.特点: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5.水沸腾的过程:达到沸点时,液体内部产生小气泡变大破裂气泡内的水蒸气进入空气中。解释:纸锅烧开水的原因?课本81页的想想做做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现象,同时分析我们实验用的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呢还是水银温度计?为什么?——水银温度计;水银的沸点是357℃,而酒精的沸点只有78℃。二、液化: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2.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1)、降低温度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例1: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为什么?例2.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为什么?例3.寒冷的冬天,早晨我们会看见教室的窗玻璃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层小水珠是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例4.热天吃冰糕时,打开冰糕的包装盒,会看见有“白气”产生,为什么?露水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粘附在小草上而形成。雾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粘附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