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过程和方法】1.通过分析眼睛观察远近物体的比较和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比较对比,经历、体验和感悟比较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常常采取的一个方法2.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2.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3.通过海伦·凯勒的简介和作品,体会残疾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热爱世界的情感。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2.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四.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五.教具:眼球模型;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挂图、投影片;近视眼及其矫正的投影片,远视眼及其矫正的挂图;度数不同的近视眼镜;远视眼镜,直尺和圆规(画光路图和眼球用);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闭上眼睛,我们什么都看不见。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她像一架照相机,不断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用来观察周围的事物,获得信息。那么,眼睛是如何观察到物体的呢?视力正常的人是不戴近视、远视眼镜的,而患有近视或远视的人要戴眼镜,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了解决这些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与眼睛、眼镜相关的知识。【新课讲解】一、眼睛我们一起来观察我们眼睛的结构,来解决“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这个问题。1.眼睛的结构:【出示眼睛结构图,并结合生物挂图眼睛成像原理图,与同学门一起探讨、分析,再与照相机比较,最后得出眼球的成像原理】瞳孔晶状体角膜眼睛虹膜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现状,而从改变“透镜”的焦距玻璃体视网膜:光屏2.视觉的形成:晶状体、角膜等组织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它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看见了物体。3.眼睛的调节: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会不同。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像都成在视网膜上,即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这不是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矛盾吗?【根据预备知识:凸透镜中间越厚,焦距越短,凸透镜使光线偏折的程度越大,会聚本领越强,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凸透镜”的焦距,使远近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像。】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让同学们回忆照相机原理,并思考:人的眼睛成像与照相机成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桌或前后座位的同学可讨论、交流。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1.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既然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够通过睫状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成像,那么为什么还存在近视眼呢?1)、晶状体太厚。也就是晶状体太凸出了,这样它的焦距变短,折光的能力增强,使得物体所成的像的位置提前,而不能出现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只有一个模糊的光斑了。2)、眼球前后方向变长。由于眼球前后方向变长,导致物体在眼睛中所成的像不能到达视网膜而被提前了。总体说来;以上两个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而导致的。所以我们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初中学生,就更应该注意用眼卫生。2.近视眼的矫正:佩戴凹透镜,这是利用了凹透镜能够发散光的特点。三、远视眼及其矫正有同学看见并仔细观察过老人串针线时的情景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会说明老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1.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2.造成原因:1)、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2)、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3.矫正佩戴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能够会聚光的特点。四、眼镜的度数1.透镜焦度ф透镜焦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