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行业调查摸底本报记者陆飞本报资料照片为加强护工服务市场的管理,推动病患陪护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医院、护工公司(中介机构)、护工、病患家庭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近日,市人社、卫生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护工服务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就强化部门职能、加强护工培训、规范用工管理、维护各方权益等进行规范。采访中,相关人士分析,目前,我市“职业护理”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也是一个各自为政、不规范的群体,正是这种供需矛盾和无主管理,导致了护工市场的混乱和无序。因此,《关于加强护工服务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出台,很是及时和必要。陪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如同一道门槛,拦住了不合格的护工,在让患者放心的同时,也必将使我市的护工市场从无序走向规范。多数无资质,靠经验吃饭●现在老年病人越来越多,对护工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就是没有一个专门培训护工的地方,很多从农村来的人因为不懂业务而被拒之门外。记者了解到,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培训、管理,护工大多是靠经验开展工作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职业护工这一特殊群体,以前基本上处于一种无正规培训、无规范管理、无保障措施的状态。和望江的两妯娌相比,小文觉得做护工并非那么惬意。因为没有受过正规培训,做了好几个月了,护理起来还是有些别扭。她这次护理的是一位已经换了五、六个护工的80岁李老太。老人因为病痛而变得脾气暴躁,经常为一些小事与护工发生冲突,对护工很是挑剔,因此,她的护工换了一个又一个。接手这样的陪护对象,小文觉得很有压力。小文说,其实,现在老年病人越来越多,对护工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就是没有一个专门培训护工的地方,很多从农村来的人因为不懂业务而被拒之门外。象她这样,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前几天家乡来的几个姐妹因为干不下去无奈回家了。第1页共14页在我市另一家医院的骨科病房里,护工陈大姐正熟练地帮病人进行按摩。“我做护工有六七年了,端水送饭、夜晚陪护、按摩翻身,什么活都能干。”当被问及是否有护理资格证时,今年43岁的陈大姐一脸愕然,“干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听说做护工还要证书。我们掌握的这些护理技术,一般都是通过平时慢慢摸索和从护士的接触中学来的。”陈大姐告诉记者,现在活跃在医院里的护工很多都是像她这样既没有护理资格证和健康证,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黑户”。记者了解到,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培训、管理,目前我市还没有真正的专业护工队伍,护工大多是靠经验开展工作的。“护工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因此,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护理专业知识、技能水平,都与病人的康复密切相关。”第一人民医院的陈医生认为,“比如帮病人翻身,对心脏病、脑溢血病人及开刀部位不同的病人来说,要求是不同的,且需要一些专业护理技能。专业的护工能够通过‘察言观色’判断病人病情,及时作出应急反应。而未经正规培训上岗的‘杂牌护工’,如反应不及时,则会给患方带来诸多烦恼,轻则陪护服务‘打折’,重则带来安全隐患。”期待专业护工●采访中,许多患者家属希望,医院能成立陪护中心,组织一支长期稳定的护工队伍,患者直接和医院签订合同,而家政机构或陪护服务机构提供护工时,做好健康体检、技术培训、持有上岗证等,并且公司还要与雇主签订正式的合同。从事护工5年多的罗希菊说,她和很多护工一样,不属于任何家政公司,都是各干各的,大多数是亲带亲、邻带邻,干了一段时间后,与医院护士混熟了,把电话留下,只要有活,护士都会通知他们,也从未与陪护病人签订合同,都是口头协议。因为没有一个中介机构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在护理中被冤枉的事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要么走人,要么忍耐。同时,也因为“无组织”管理,一些护工拿了病人钱后不尽责,有的干了一半就跑人,让病人家属头痛不已。采访中,许多患者家属希望,医院能成立陪护中心,组织第2页共14页一支长期稳定的护工队伍,患者直接和医院签订合同,而家政机构或陪护服务机构提供护工时,做好健康体检、技术培训、持有上岗证等,并且公司还要与雇主签订正式的合同。程玉伟律师表示。护工在履行职务期间,因工作失误造成医疗事故的,应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