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色光组成的。2.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4.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教学重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物体的颜色。教学难点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规律的不同。教学方法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教学用具教师:多媒体课件、三棱镜、档光板、白光屏。学生:玻璃板、白纸板、盛水的碗、光碟、三棱镜、手电、各种颜色的颜料和透明光屏、调色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太阳发出的光,照亮了地球,使万物生辉。总之,太阳光和我们息息相关。那么,太阳光是什么颜色呢?是白色的吗?二、新课教学1.色散实验1:光的色散提出问题: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射出的光有什么变化?进行实验:教师做(或通过播放课件)光的色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白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或两次折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得出结论: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实验2:太阳光的色散(分解太阳光)。实验器械:深盘、水、平面镜、白纸等。进行实验:在深盘中盛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镜的下部浸入水中。让一束阳光照射在水下的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墙或白纸上。观察墙壁或白纸上反射光的颜色。实验结果:在墙壁或白纸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2.色光的混合启发学生思考彩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又将怎样?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实验结论: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三原色(教科书图4.5-3)。认识红、绿、蓝被称为三基色。用挂图或多媒体投影电视机画面,简单说明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3.看不见的光(1)光谱光谱的概念学生比较生疏。可以在分解太阳光或白光的色散的基础上指出: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太阳的可见光谱,如教科书图4.5-5。光谱上的各种色光,是可见光。在可见光两侧,还有不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都是不可见光。(2)红外线红外线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到实际中去调查,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学习。①红外线及其发现太阳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辐射到地球。如果把非常灵敏的温度计分别放到色散后不同颜色的光处,都能够检测到温度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红光以外的部分,温度也会上升,说明这里也有能量辐射,只不过人眼看不见。我们把红光之外的辐射叫做红外线。红外线是应该物理学家赫歇尔在1800年研究光谱中各种光的热效应时发现的。在研究热效应时,他把温度计移到光谱的红光区域外侧,结果温度上升很快,说明那里有看不见的射线射到温度计上,于是发现了红外线。②红外线的作用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烤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用电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