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能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应用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教学用具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当你照镜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在平静的水面,国家大剧院和它的倒影相映成趣,宛如一个巨大的蛋壳。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二、新课教学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器材:蜡烛、纸、玻璃、尺等。2.实验建议:这个实验比上一节要复杂一些。找准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关键。这个实验一定让学生自己去做。通过动手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来,由于有体验,一定会印象深刻,对知识理解得会更好。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蜡烛至少换一个位置,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实验的环节,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研究习惯,或形成以偏概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3.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2)设计和进行实验照教科书图4.3-2,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次数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123…(3)分析与论证蜡烛及蜡烛的像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4.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利用数学课中有关对称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三、课堂小结学习过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我们可以解释开头的问题了。镜子可以成像;国家大剧院周围的水面也是一个平面镜,这个倒影就是大剧院在水中成的像。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二、新课教学1.平面镜成虚像在上面的实验中,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但是,我们却看到平面镜后面好像有烛焰。这是为什么?虚像的概念是一个难点,应注意突破。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来理解。具体步骤如下:(1)在黑板上先画出平面镜,再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问学生:S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哪些光线会射到平面镜上?(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与之对应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3)提出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4)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接着说明人眼是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来判断物体的位置的,这时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向镜内看去,觉得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处射来的。边讲边把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后延长的交点S′。教师指导学看图4.3-3,指出镜后面实际并不存在发光点S′,S′也不是发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发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是虚像。可以向学生说明,从S点射向平面镜的所有光线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后都会交于S′点。所以我们选两条入射光线就可以确定S′的位置,这两条入射光线可以是任意选定的。(5)再给出另一个发光点P,让学生独立地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