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20中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教学方法探究式法、反馈法、分组实验法、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热得快、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细线、烧杯等。板书设计比热容(一)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二)比热容与生活(三)热量的计算1.公式:Q=cmΔt2.应用:(四)社会热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激趣设疑,创设学习情境教师设问:夏天在海边的沙滩上行走时脚底会感觉很烫,可若踩在海水里就会比较凉,你知道其中的物理道理吗?1、热量复习提问: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把一杯热水放到冷水中冷却,会使热水变冷,冷水变热,在这,物体内能如何改变?它们与吸热、放热有何关系?引导分析:可以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变化,引入热量。教师设问:怎么区别“内能”与“热量”?分析:(打比方)把热量喻成礼品,内能比成枇杷。例如:小明家去年从树上只摘得一箱枇杷,他把枇杷送给邻居了,那这箱枇杷就成了礼品。今年他家的枇杷大丰收了,说成他家里的礼品也大大增加了,行不?内能既然是一种能量,说明热量的国际单位也是能量的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J)。2、实验探究①提出问题教师设疑:物体在温度变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②大胆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并组织讨论。③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时,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法,教师给予指导。教师要对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演示,并指导学生设计好记录数据的表格。实验次数物质名称质量/g加热时间/min初温/℃末温/℃吸收热量(多少)思考、讨论思考回答:两种分别是做功和热传递。在热传递中,物体吸热,内能增加,吸收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了多少,物体放热,内能减少,放出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减少了多少。思考回答:热量是指内能的变化量。只有送出去的枇杷才称为礼品。所以内能变化了多少才是热量。思考并提出问题: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一样吗?猜想:①可能与物体的温度变化有关②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③可能与物态有关④可能与质量有关设计实验,学会控制变量法。学生分小组设计并讨论后交流。1水煤油1水煤油2水煤油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煤油上升的温度较高;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水吸收的热量更多一些。水的吸热本领比煤油的大。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是不一样的。3、比热容①引入目的引入目的:为了表示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质量和温度变化量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的性质而引入的。启发类比:(先研究一个社会问题:人的饭量)某班有30位女生30天吃了粮食720斤,20位男生20天吃粮食400斤,问谁的饭量大?②定义应该取相同的条件进行比较,质量取单位质量(1kg),温度变化量取1K(1℃),比较起来较方便,由此得出比热容的定义。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K(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③单位通过类比饭量的单位给予说明,比热容的单位是复合而成的;然后提出其国际单位是J/(kg·K),常用单位J/(kg·℃),分别读做焦耳每千克开,焦耳每千克摄氏度,并且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相等的。1J/(kg·℃)=1J/(kg·K)教师提出问题:实验器材:铁架台(2个)、500ml的烧杯2个,同规格的加热器2个,搅拌器2个,秒表,量筒,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