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1.重点: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2.难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经验及教训。一、变法的命运1.各派态度(1)守旧派:激烈反对,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2)王安石:坚持“三不足”精神,坚持变法。(3)宋神宗: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态度动摇。2.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王安石变法失败。[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5“学思之窗”,思考: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提示】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宋神宗支持变法。因为他们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因而对变法有不同的看法。二、积贫局面的改变1.原因(1)农田水利法:保证了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了实惠。(3)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4)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表现北宋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政府府库储存的货物,可供政府20年的财政支出。3.局限(1)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2)免役法:免役钱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人为此而家破人亡。王安石富国之法辨析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三、积弱局面的改善1.原因(1)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2)军器监:它的设置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1(3)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4)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2.表现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史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1)根据史料一,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答案提示】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问题剖析]史料一首先要理解“富民”实际是指大官僚大地主;其次认清苏辙的立场,他也是大官僚大地主的代言人,原因可据此回答。[史料二](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2)史料二表明了变法失败的什么原因?【答案提示】变法使农民破产,他们怨声载道,这不利于变法的进行。[问题剖析]史料二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变法在民间的失败原因,提取“民多失业,闾里怨嗟”的信息可以概括回答。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原因①保守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②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③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④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2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⑤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2)教训①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