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听障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卫蕾【摘要】在听障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包办学生提出问题,导致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本文主要从学生自身和教师方面分析原因,同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关键字】听障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原因分析应对措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前提,以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再让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但是教师的主观思维能否代替学生这一客体的思维;教师主观拟定的问题是否就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引起了很多老师的深刻反思。目前我们的普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已经很重视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种意识的培养。但是对听障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是很匮乏。我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谈一些个人的肤浅体会。一、原因分析1、学生自身因素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听力障碍学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导致其相较于同龄普通人,所获得的信息较少,导致其各方面能力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于其本身的信息储存有限,那么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就存在一些问题,更别说从自己本身出发对于数学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由于语言表述之间的障碍,导致部分听障生有问题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向老师表述,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习惯,从而很少有提出问题的行为。2、教师因素特教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本身就没有普校师生流畅,在一般的课堂上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自己的已有认识,结合自己的教案来把这节课表述清楚,使得学生在自己的设计下掌握一定的数学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有学生主动探究,但这种探究本身作为课程环节的因素更多一些。为了使得一节课顺利进行,特教教师需要对课堂有一个强有力的掌控。在此同时,学生也就失去了发散的机会,很少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应对策略1、丰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的基础科学,但其深奥、严谨的外表下其实是一个个朴素的生活模型。尤其是我们小学数学,更是贴近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记住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作为特教的数学教师,在听障班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利用学生视力良好的现实,用生活中的种种素材,使得学生能储存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学生的脑海里会发生慢慢积累,逐渐酝酿,使得学生有了提出问题的可能性。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喝水的杯子,体育课上的篮球、乒乓球等等,让学生看、摸、自己玩等初步的感知他们的样子及特征。2、课前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前教师应创设和本堂课有关的情境。使得数学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个活生生地故事,在这个五彩斑斓的故事里面,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模仿老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比较简单或者价值比较低。即使学生说不出完整的话,只能蹦出几个词语,或手语表达的语序不对,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纠正。培养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转变观念,要多做类似的工作。使得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述自己的观点,能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3、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提高问题的表达效果听障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与老师、同学进行简单交流,但往往习惯于以单个词语或颠三倒四的短句来表达。使得同学和老师很难及时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就造成他即使在内心能萌发出数学问题,但不能让同学和老师明白,这样老师就不能及时引导该学生解决此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准确、完整的语言给学生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才规范。同时,利用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模仿力的特点,在训练中让学生用手语和口语并用的方式进行完整表述。如下图的图文题,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简单的语言表述模式:“左边有()支铅笔,右边有()支毛笔,一共有多少支笔?”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叙述模式,把句子补充完整,再找口语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