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仍医案王会仍主任中医师,1938年7月出生,幼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1954年辞别双亲归国学习。1965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一直在浙江省中医院工作。历任浙江省中医学会理事、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曾被聘为《中医临床与保健》和《现代应用药学》等杂志的特邀编委。1986年应邀在新加坡中医公会及新加坡同济医药研究学院作中医学术讲座,深受好评。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同年被指定为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四十余年来,致力于临床、科研和教育事业。对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最为擅长,对呼吸系疑难病证治疗颇富经验,对失眠、鼻炎、胆病和胃肠道等疾病也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科研一向孜孜以求,70年代初就积极参加浙江省防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负责中药“重楼”、“侧柏叶”、“山苍子油”及“香叶醇”等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协作课题的临床验证工作。嗣后,又就中医药对肺功能的影响及“肺气虚证”与肺功能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主持完成了“肺气虚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关系及其本质的研究”和“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肺心病低氧血症的临床研究”等省自然科学基金会及省中医管理局课题的研究项目。先后撰写了《肺气虚与肺功能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和《参麦针对慢性肺心病低氧血症及酸碱失衡的影响》等50多篇论文和综述,分别在《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和《中国医药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近年,还参与了《实用中医内科手册》及《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等书的编写工作,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肺系疑难病医案一、肺结节病治验潘××,女,44岁,已婚。初诊:1999年8月4日。病史简介:反复咳嗽、咯痰、气急、胸闷3年。3年前出现咳嗽,咯痰,痰多,色白而清稀,伴有气急、胸闷,神倦乏力,查血ACE为66.5Iu/ml,经CT及病理证实为肺结节病,服用“强的松”7月后,肺结节曾消失。半年前病情复发,症状性质同前,血ACE又高达60Iu/ml,服用强的松后肺结节与症状都未见明显改善,遂自停服激素。诊查:心肺听诊无殊,面色恍白,舌淡胖,边有瘀点,苔薄,脉涩。辨证:脾虚痰湿阻络、气虚血瘀痰凝。治法:健脾益气、祛湿化痰、活血软坚。处方:太子参30克黄芪30克制苍白术各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15克川朴10克生甘草6克瓜蒌皮15克桔梗10克丹参30克广郁金15克浮海石15克炙必甲10克老鹳草15克二诊:1999年8月11日。服药7剂后咳嗽、气急、胸闷有所减轻,痰量减少,大便偏烂,舌淡胖,苔薄,脉弦细。治以前方增入。太子参30克黄芪30克制苍白术各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15克川朴10克生甘草6克瓜蒌皮15克桔梗10克丹参30克广郁金15克浮海石15克炙必甲10克老鹳草15克生米仁30克灵芝15克煨葛根30克玫瑰花6克以后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2个月后咳嗽、咳痰、气急、胸闷诸症明显减轻,坚持一直服用半年余,病情稳定,血ACE降为30Iu/ml,肺结节病变改善显著。阐析:结节病是一种非干酪性类上皮细胞肉芽肿性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可累及多脏器,症状随受累脏器不同而异。其中,以肺结节病最为常见。肺结节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胸闷、或咯血,往往伴有神倦乏力、气短、纳差等症状。胸片示双侧肺门及纵隔对称性淋巴结肿大,伴有或不伴有肺内网状、结节状、片状阴影、Kveim氏试验阳性,SACE活性升高,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或弱阳性反应[1]。中医对此无特定病名,王主任根据肺结节病症状特点,认为属于“痰核”、“咳嗽”、“胸痹”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为肺脾气虚或肺阴不足。肺为贮痰之器,脾为湿脏,脾虚不能健运水湿,水湿凝聚而成痰;肺阴不足,阴虚火旺,火灼津而成痰。两者均致痰气凝滞,痰结不散,郁结于肺,日久血运受阻而产生瘀滞,痰、气、瘀交结、壅塞而渐成结节状。本例患者由于脾失运化,痰湿上聚于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则出现咳嗽、咳痰量多、气急;痰气阻络,气机不畅,则出现胸闷;神倦乏力、面色恍白、舌淡胖为脾虚之象;舌有瘀点,脉涩,为血瘀之候。病情迁延,日久气滞、痰阻、血瘀,交结、壅塞而渐成肺结节。方以太子参、黄芪健脾益气;姜半夏、茯苓、苍白术、甘草、川朴健脾祛湿,理气化痰;丹参、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