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资助(2009-3-68);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3261)作者单位:102600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心内科(梁峰);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100730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沈珠军,方全)通信作者:方全,E-mail:fangquan@gmail.com孤立性心房颤动梁峰胡大一沈珠军方全一、引言20世纪初首次描述了人类心房颤动(AF)后[1],其经过了漫长的认识过程,起初误解为相对无害的房颤替代了正常窦性节律,直到其后认识到该种心律失常导致显著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主要由于缺血性卒中(房颤导致的脑梗死危害较大)和心力衰竭[2]。另外房颤可能使运动耐力降低或生活质量受损[3,4]。目前至少2%的人口患AF[5],未来的几十年中预计患病数会上升;可能由于合并AF“新的”危险因素(如,肥胖)个体数的增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存活率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医生患者对AF认识的提高[6]。一些潜在的心脏和非心脏疾病可能会诱发房颤[7–12]。但是,AF有时发生在没有任何明显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的年轻个体。与其他房颤患者相比,这些患者认为预后良好,提出了“孤立性”AF这一术语。有关“孤立性”AF有许多不确定性,如无一致的完整定义,发病率和预后差异大等。其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脏的微妙变化常常导致明显的孤立性AF,这可能含有相关的预后意义[13]。本文综述对孤立性AF目前的认识,强调该领域存在的相互不一致的问题,以及探讨孤立性AF病理生理学最新理解对预后和治疗的影响。二、“孤立性”AF的最初描述孤立性心房颤动的定义于1953提出,依据20例无潜在心脏疾病AF患者和六项1930-1949年早期发表的报道[14]。观察结果被限定于既定类型(即,非阵发性)的AF,由于阵发性AF被认为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可能由另外不同病因导致。最初孤立性AF人群必须仔细鉴别,那时诊断工作要求准确(进行详细的病史、严格的体格检查、血压测量、心电图、心音图、吞钡心脏照相和胸部X线摄影,排除心脏肥大、肺充血、左心房扩大,二尖瓣狭窄,心肌梗死,缩窄性心包炎和高血压)。放射性碘试验用于排除甲状腺毒血症。所有20例患者为男性,38–72岁(平均56岁),得出的结论是孤立性AF在男性尤其常见,以及并不只限于老年人。无药物干预静息心室率≤90bpm,以及许多患者无症状(房颤常意外发现,由于其他原因进行检查时发现)。4例患者随访10年,2例患者随访20年。期间未发现心脏扩大或肺充血,无心衰和血栓栓塞的临床征象,提示孤立性房颤不影响长期预后和寿命。鉴于孤立性房颤患者处于血栓栓塞和其他相关并发症的低危状态,无需治疗和数字化室律控制(如果需要)是仅仅的治疗推荐。三、孤立性房颤的现代定义最初定义后60年的今天,目前指南的孤立性AF定义为:≤60岁的任何房颤患者,无临床或心脏超声证据显示任何心肺疾病包括高血压[15,16],更年轻的房颤患者无任何明确的并发病[17]。孤立性房颤应与特发性房颤鉴别,特发性房颤常用于描述60岁以上原因不明的AF患者。这样的鉴别临床上是合理的,由于卒中的发病率从55岁开始急剧升高(10年间,男性房颤患者卒中的风险从5.9%升到11.0%,女性风险从3.0%升到7.2%),既使无其他卒中的风险因素,到65岁以后达到了需口服抗凝治疗状态[9]。55例房颤患者(平均年龄74岁)的观察研究,这些患者如果诊断时小于60岁则被诊断为孤立性AF,中位数9.6年的随访发现其生存期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相似,但是心血管事件(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肌梗塞的复合终点)的发生率显著升高(5.0%对1.3%每人每年,p<0.01),以及无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生存率房颤组明显低(80%对98%,p<0.01)。四、孤立性房颤的发病率、临床进展过程以及长期预后与具有潜在疾病的AF类似,孤立性房颤多发于男性(男女比例3–4:1)[18]。与家族性房颤的比较,散发孤立性房颤男性高发病更明显,可能由于阴性家族史和明显偶发性房颤的男性患者房颤的隐蔽性X-连锁隐性遗传,其母亲和姐妹可能为健康携带者。但是家族和散发孤立性房颤临床难以鉴别。老龄化与房颤的风险密切相关。总体小于60岁的个体房颤发病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