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药与食韵异同性马烈光王子寿(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摘要:药、食都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且部分品种中还具有亦药亦食的特性,故素有“药食同源”之说。但食以养生,药以治病,二者在性质、功效方面颇有差异。研究药与食的异同,正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选择使用食物和药物,更好地进行药食搭配以养生或治病。AbS仃act:Chineseherbalmedicine卸dfbodarede—rivedf而mmehum觚ld.epmctice.Somespeciesalsohavethecharacteristicsofdrugs肌dfood.Ithasbeencalledthe“sameoriginofdrugsand矗∞d’’.However,fbodused五orhealth—keepingandmedicineusedtomedicaltIeatment.havethediH.erencesine珏.ectivenessandqualities.Studyingthesimil碰ties硼ddi如rencesbetweenmedicineandfbod,isinordertocolTectlychoosef00d锄ddmgsindailylif:e.1'11erefore,wecaIlc哪,outhealth—keepingormedicaltreatmentwithbet—terdmgsandfbod.关键词:药食异同性中医自古以来认为中药与食物最大的相同性在于来源相同,即“药食同源”。从食物和药物的产生方式来讲,二者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是我们祖先千万年与大自然、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从食物和药物本身材质来讲,大都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只有极少数药食为无机物或矿物,而且有不少品种既属于药物又属于食物,很难截然分开。中医药膳食疗学就是研究如何将药物与食物结合运用,以达到养生防病、祛病疗疾的目的一门学科。但是食物与药物之间毕竟有很大的差异,食物性质平和,根本作用是提供生命延续的必需物质,而药物偏性较强,是专门针对疾病而使用的物品,大部分不适合于年复一年地长期服用。因此,探讨研究药与食的异同性,能帮助我们更好的选择使用食物和药物,提高生命健康。1、药与食的相同性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药物与食物一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药食同源”的学说,就很好地概括了药食的相同性,对中医药膳食疗学的发展影响深远。1.1药食的来海相局药物与食物最根本的相同点在于两者同时起源,来源相同。《淮南子·修务训》日:“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在上古时代,食物与药物是分不开的,当时人们处于一种以觅食为生的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寻找赖以充饥的食物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尝试,发现某些物质既可口又很少毒副作用,于是将其划人食物的范畴,而对那些吃了以后让人呕吐、腹痛、头晕的“毒物”,“敬而远之”。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些”物质”能治疗疾病,于是它们便被奉为药材。其中许多物品既可以食用,也可以作为药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一方面,大部分食物既可补养身体,填腹充饥,也可用于医治疾病。《黄帝内经》所载十三方,就将稻米、雀卵、鲍鱼汁、豕膏、菱角、秫米、酒、炙肉等食物当作药物来使用。同时,很多常用的中药,也可食用,至今仍被视为药食兼用之品,如枸杞子、薏米、冬虫夏草等。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品、中品、下品,其中有很多可以作为食物来用,尤其是上品药物,故书中说:“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被誉为群方之祖的“桂枝汤”,其组方五昧药物也是常用食物调味剂。总之,从药物与食物的起源过程来看,都来源于我们祖先千万年的生产生活实践,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药物和食物难以严格区分,只是相对而言的,即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调食》所说:“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药也,用充饥虚,即为食也。”1.2药食理论的共性由于药食本源上难以严格区分,因此自古以来认识药物和食物特性的基本理论同出一辙,均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探讨药食的这些认识理论,对于药食的具体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苦所谓“四气”,指药食都具有寒、热、温、凉的四种不同性质。其中,寒与凉同属一类性质,只是在程度上不同而已,这类药食具有清热等作用;温与热也同属一性质,这类药食具有温散等作用。另外,在特性上寒热均不明显,介于两类之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