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卷第3期2011年5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XuzhouNormalUni.(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7,No.3May,2011[收稿日期]2010-12-28[作者简介]李炳全,男,河南沁阳人,肇庆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论情绪与认知的整合李炳全(肇庆学院教育学院,广东肇庆526061)[关键词]情绪;认知;整合;一体两面[摘要]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许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与认知是统一的,二者不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有共同的生理基础、相互作用机制和发生学机制,因此有必要把它们整合起来,把它们看成是一体两面或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情绪与认知的整合,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有助于对心理机制的深入理解与认识,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心理治疗、教育、管理等实践活动的更好开展。依据已有研究和情绪与认知整合的需要,今后的研究既要进一步探明情绪与认知的整合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也要从其发生学机制、进化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425(2011)03-0148-04对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基本问题:情绪与认知是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吗?情绪需要以认知加工为基础或认知加工受情绪的影响吗?究竟是情绪先于认知还是认知先于情绪?围绕这些问题,近些年学界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不仅有共同的脑基础或脑机理,而且都是进化的产物,由共同的原始基质性心理分化出来,同时又都具有适应功能。以往的情绪与认知的二分观,不仅把二者的关系过分简单化,而且也会抑制或阻碍对其作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1]。一、情绪与认知整合的一般实验与理论支撑在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中,早期的研究主要突出认知对情绪的影响,研究设计和研究结果都以认知是情绪的基础为中心。20世纪末,心理学家们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式。J.R.Gray的研究表明,情绪与认知控制整合在一起,情绪状态能够有助于解决控制窘境,有利于整个系统转变为更加统一的、语境适宜性的控制状态[2]。(一)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个体在产生情绪时,会对情绪尤其是情绪的表现有所觉察或认识,而觉察或认识会进一步影响其情绪表现、控制或调节。认知尤其是社会认知通过影响情绪的估价、学习和调节等能力而影响情绪[3]。Carstensen和Mikels的研究发现,年龄较大的人完成情绪性信息的认知任务明显优于非情绪性信息;无论是积极的情绪内容还是负性消极的情绪内容都明显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年龄差异能够用动机变化来说明或解释[4]。有研究表明,情绪产生与表达依赖于表征。Decety和Jackson的研究发现,个体之所以能够理解由他人表达的情绪状态,得益于他们拥有能够产生同样情绪状态的神经结构。这一机制引发了共享的表征,它虽然不是构成移情的唯一基础,但却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监控和调节认知和情绪过程以阻止自我与他人相混淆的能力等其他因子,对移情来说同样必要,是移情的机能性模式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5]。在认知影响情绪的机制方面,认知心理学家把语义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等推广到对情绪的理解上,认为情绪是认知模型中一个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80年代,Bower等人就提出了情绪语义网络理论;20世纪90年代末,Power等人提出了图式命题联想与类比表征系统模型[6]。随后,Cochran、Lee和Chown等提出情绪理论框架,它包含在一个整合性的认知结构系统中[7]。D.Fum等依据ACT-R理论重新解释赌博任务范式的实验结果,提出情绪与记忆的机能性整合观,并得到计算模式新进展的支持[8]。(二)情绪对认知的影响Phelps发现,情绪和认知机制从早期知觉过程到推理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人类认知的理解需要考虑情绪[9]。1.负性情绪对认知影响大通常,人们对负性情绪刺激具有较高认知敏感性,其作用往往被极度夸大,并产生更强烈的认知与情绪反应。Vuilleumier等人的研究表明,情绪负载的视觉刺激比非情绪刺激更容易导致或强化视觉系统的激活[10]。Goldstein等用情绪性词汇和非情绪性词汇研究人的反应抑制(被认为是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