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两难问题情境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摘要: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法制、利益和操守等诸多冲突,不仅激发与涤荡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更错综复杂地影响着人们的判断、选择、舆论和行为,也为当代学校德育设置了难题。本文探讨如何根据初中思品课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设置两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思考、辨别、选择,以达到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提高心理、道德水平,形成正确价值导向的目的。关键词:两难问题教学法作用应用策略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重化的浪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道德判断、价值标准、精神世界。复杂的变革年代,往往使人们无所适从。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道德判断也开始从他律走向自律,这正是进行德的塑造与知的培养的关键期。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尤为迫切。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思品课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提高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进行道德实践,形成正确观念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课标要求,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呢?受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启发,我们发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设置两难问题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内心认知冲突,触动原有的认知心理结构,让学生思考、辨别、选择,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两难问题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两难问题教学法”在思品课中的作用1、拓展学生思维,达成三维目标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自主性和独立意识迅速增长,个性逐渐伸展,他们绝大多数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愿望,对逐步扩展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困惑,在许多问题上他们的认识模糊,他们也希望与同伴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以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比如说网络游戏、虚拟空间的交流,几乎所有的初中生都喜欢,他们都有自己的QQ,有自己的网上好友,认为在网络游戏、交流中他们有成功感、有神秘感,不被约束,随性而为,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老师、家长、社会都把网络游戏、网上交友视为洪水猛兽,努力去制止。到底网络游戏、交友该不该,学生的内心很困惑。老师如果在教八年级上《享受健康网络的交往》中设置网络交友(网络游戏)利与弊的辩论,就能有效的解决此类困惑。象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内心需要的两难问题设置,能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索、讨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思辩中学会了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看问题,拓展了思维,加深了认识,初步形成了态度,有效达成了思品课三维教学目标。2、深化道德认知,提高评价能力真正的道德认知应包括领会道德知识,进行道德评价,形成道德信念。道德知识领会是1学生具备道德认知的前提,即要使受教育者了解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准则。但道德认知还涉及到受教育者对这些知识信不信、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在培养道德认知时还必须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并在评价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信念。美国学者布莱特经过长期研究认为,青少年儿童通过对假设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为此,教师通过创设两难问题情境,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经常运用自己的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能使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从肤浅到深刻不断地发展,并最终促使其道德信念的形成。3、突出学生主体,丰富课堂生成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对世界、生活的认识过程,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在对两难问题的讨论、辩论中,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会形成许多新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就是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如果教师对这些生成的资源能切实的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