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案例背景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知道声音在介质中才能传播;知道了声音的三要素及噪声的来源、危害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它是声现象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新教材中增加的一节内容。通过本节内容可以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有关方法,以便学生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同时增加了与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声呐测距、B超成像、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清洗去污、超声波焊接及次声波对人体的危害、对机器设备、建筑物的破坏。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中的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新的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学情分析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多大的联系,而主要体现在现代科技应用中,学生仅仅是知道其中部分名词,特别是阅读量少、知识面窄的学生对本节内容可能比较难以接受,教者应予以高度重视,作适当的补充与精讲。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2、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知道次声波的危害及监测;3、通过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研究、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兴趣。过程方法从整体的教学过程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开展测试活动;自学活动;探究活动和合作与交流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推理来感知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存在,使学生感受通过科学推理,可以拓展感觉范围,更是人们揭示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通过感知“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存在”;通过讨论、测试提觉范围的方案和活动;通过阅读自学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及其特点;情感价值通过探究活动、合作与交流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学策略本课先由一些现象让学生体会:有些声音人耳竟然听不到。进而开门见山地介绍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同时给出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然后通过列举大象、蝙蝠等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引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中通过音频发声器让学生感受声音,也说明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是自主性学习必需的能力。让同学课前查阅资料,课堂汇报,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可听声和不可听声。教学重点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次声波的危害和监测。教学难点两种声波的特点及应用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一、引入新课我们是否能听到所有的声音呢?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率的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学生阅读书本探索新知看“生活、物理、社会”了解自然界中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1、超声特点:频率高应用:生产、医疗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学生举例)A、超声雷达,又叫声纳,可用来探测海底深度、海底暗礁等,还可用来探究鱼群、潜艇的位置等。(看课本图1-23)B、超声诊断仪(如B超)看课本图1-24另外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可用于化学工业上;还能破坏细菌结构,用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等进行杀菌消毒。上网查找有关超声的相关资料。C、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看课本图1—25)D、超声波清洗器(看课本图1—26)E、超声波焊接器(看课本图1—27)2、次声产生:自然界中,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地震、海啸、台风、雷电等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火箭发射、飞机、火车及汽车的奔驰等也能产生次声。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能量很高,有极大的破坏力。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杀害性大,但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避免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至今我们人类还没能有效地控制和利用次声波,所以有学生观看视频图片待我们后人进一步去研究。回顾反思学到了什么?分层作业1.完成《导学练》对应练习2.请学生课后讨论课本P23“WWW”中的1~3题。板书设计2.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1.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