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力的存在一、教材分析:教材第一段从“树动知风”这一日常生活的经验提出判断力的存在的一种方法:根据里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在科学中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方法。教材安排的手压矿泉水瓶使之变扁的实验十分简便,可以让每一个学会僧做一下。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条橡皮筋,将它套在两手的食指上,拉一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让他们自己概括出实验的结论。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4、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会使用弹簧秤测力。〖技能目标〗1、在列举生活事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单级水火箭,从中提高合作能力。〖情感目标〗1、从生活事例中获取知识,又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热情。2、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提高对价值的科学认识。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性,分析能力的提高。难点:力的相互性,分析能力的提高。四、教具准备:矿泉水瓶、气球、弹簧、铁架台、弹簧秤、两个鸡蛋、回形针、磁铁、海绵、课件。五、教学方法:探究式、实验式、讲授式。六、教学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师:你看得见风吗?你能说明风的存在吗?(课件打出图片)生:飘起来、冷、气象设备、风车、风发电、风铃等:师:能不能总结一下我们是看到风产生的什么而知道风的存在的?生:效果。师:我们看不到风,但可以通过风产生的作用效果知道风的存在。同样的,生活中力普遍存在,你能看到吗。你能通过一些事例说明力的存在吗?(板书:一、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一:(以四人小组开展讨论)讨论:哪些事例说明了力的存在?生:人提水桶,肌肉紧张;人踢足球,脚趾疼痛;人推桌子,桌子移动;压路机压路,路变平实…师:若有必要教师在这里可以通过比较左边的物体和右边的物体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引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人们最初是从肌肉紧张中体验到力的存在的。其实,从物体所发生的变化中也证明了力的存在。学生活动二:(出示一块海绵)给出任务:你能给这块海绵施力吗?有哪些方法?[可以对其挤、拉、推、压]生:A同学海绵挤、拉、推、压时,海绵受到了力,B同学(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是否给海绵施力呢?为什么?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分析:教师演示:手指压矿泉水,观察现象,瓶有何变化?生:瓶子发生形变。学生活动三:读图1:P56图2-27、2-28、2-29思考: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师: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有压力吗?它使桌面发生形变了吗?生:有形变,不太明显。师:手挤压玻璃瓶有形变吗?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他有发生形变?{可采用教参P58实验,使学生理解书也使桌面发生形变,只是形变太小,肉眼不易察觉。}学生活动四:读图2:课本P56图2-30、2-31、2-32。思考:在力的作用下,标枪、足球和排球的运动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图2-30:静止到运动图2-31:运动到静止图2-32:运动方向改变。师:在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见解后,教师规范科学术语并讲解:1、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运动状态是指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师:(板书: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分别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生:手推车,车前进。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手压气球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师:刚才的例子中物体产生力好象都要通过物体间的相互接触,那么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间相互接触面产生?两个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不能不产生力的作用?生:磁铁吸引铁钉。地球吸引物体。师:演示:磁铁吸引铁钉,看到什么现象,它们之间有力吗?两物体有接触吗?生:两个物体没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