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外出考察报告——西安、延安、洛阳之行有感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细细想来,这句话确实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试问: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如果没有早年的游历中国名山大川,广泛地搜集民间史料,如何写就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记》一书。唐代大诗人李白,如果没有亲眼目睹黄河的气势磅礴,怎能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佳句。在古代交通条件普遍落后的情况下,人们或许会慨叹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是,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要想真正做到“行万里路”已经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了。这不,作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历史系学生的我们,在大三下半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赴中国七大古都之中的西安、洛阳进行实地考察,已经成为了一项传统。这当然离不开学校及老师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这次的西安——洛阳考察前后为期七天时间(20XX年4月20日~26日),带队老师是极富经验的梁励老师和辅导员王蕾老师。一路上,梁励老师为我们此次游览参观作了许多细致的讲解,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帮助。4月20日下午6:00,一辆浅蓝色大巴载着我们一行41人离开了我校的浦口校区,开始了此次外出考察的旅程。见习行程大致安排为4月21日上午参观秦兵马佣博物馆,下午原计划去华清池,但经过一整天的舟车劳顿,大家都比较疲惫,且雨势较大、天气不佳,所以就临时取消了对这个景点的考察。4月22日,我们前往延安参观中共革命根据地旧址,中途经过黄帝陵,大家在黄帝陵门口拍照留念,借以缅怀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当天在延安的参观景点比较多,主要有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延安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等。4月23日上午参观了法门寺,下午参观了乾陵。4月24日上午,我们主要参观了著名的大雁塔和馆藏丰富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的第一、第第1页共7页二、第三三个特别展厅里,我们依次看到了原始社会、西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出土的珍贵文物。特别是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和作为盛唐繁荣景象写照的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等使我们大开眼界。当天下午,我们参观了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城垣建筑——西安古城墙,部分同学还骑自行车绕城墙体验了一把。此外,许多同学在自由活动时间,去回民街尝试了一番西安特色美食。特别是西安肉夹膜、羊肉泡馍、裤带面、凉皮等口感独特,至今让人回味不已。4月25日,我们离开西安驱车前往洛阳,参观了有名的洛阳龙门石窟。4月26日上午,我们参观了洛阳的嵩山少林寺,下午便返程回南京,一直到晚上8:00左右才到达校区,外出考察活动缓缓落下了帷幕。总的来说,这次考察大家都受益匪浅。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秦川风光,拓宽了视野。更可贵的是,那种亲历现场的情感体验,是以往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代替了的。我想,这兴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面,我就选取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景点,集中谈谈我的个人感受。一、部分考察景点的具体介绍1.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位于距XX市30公里的临潼以东地区,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现已发掘出土的主要有三个俑坑,其中尤以一号坑的面积最大。据馆内的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最早是由西杨村村民在1974年3月抗旱打井的时候意外发现的,后经考古工作人员的辛勤挖掘和整理,才有了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个样子。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一号坑的东西长230米,宽约62米,总面积达142600平方米。截止目前,已发掘的面积达4000平方米,出土的陶俑、陶马近2000件,木质战车20辆。据介绍,这些兵马俑在刚出土时大都为彩色佣,在与空气进行短暂接触后即被氧化,失去了原有的亮丽色彩,实为可惜。在参观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坑内的车兵、步兵、骑兵等不同兵种,皆按一定的正式进行有序排列。整体风格庄严肃穆,蓄第2页共7页势待发,令人不禁联想到曾有“虎狼之师”称号的秦军,当年横扫六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