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策略。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3、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突破方法: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猜测,画图等方法学习假设法,小组交流,开拓思维。教学难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突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假设情况与实际情况之间脚的只数变化,从而解决鸡和兔的只数问题。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1、课前游戏“小鸡小兔变变变”2、按教师指定的头数和脚数来演出兔子和鸡。3头6足,3头8足3、再来两名同学5头12足4、游戏暂停,其实这个游戏当中就蕴含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二、尝试探究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大约1500年前的一道数学趣题,《孙子算经》是这有记载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2、指名理解,明确题意: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3、由于古代题中数据较大,我们把它变成较小的数据来探究解决方法。4、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5、尝试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可以和同桌谈论一下。6、汇报,指名板演,学生讲解。7、你们从以上两种假设法中发现了什么?(假甲先得乙,假乙先得甲。)8、游戏讲解“阅读资料”中古代算法。三、巩固练习1、请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2、拓展:我国古代的“鸡兔同笼”问题流传到日本,就演变成了“龟鹤同笼”问题。完成“做一做”1题,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3“做一做”2题,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每人栽了3棵树,女生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生各有几人?四、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