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试题习题学习资料、尽在百度19行不由径小明放学回到家,还没放下书包呢就大喊:“爸!妈!快点给我钱,我要买东西!”妈妈从厨房伸出头,“又买啥啊?”“买棒棒糖、辣条,嗯⋯⋯再买点橡皮转笔刀.”“你不是有吗?”“不行,我明天要竞选班干部,我下午要送同学用.”听到这话,爸爸从书房走了出来,“明明,这样可不好,当班干部要光明磊落地去做,要行不由径,不能搞歪门邪道.”“啥?”子游在武城这个地方做父母官,做得是有声有色,还得到了老师孔子的赞赏.后来呢,他回来看望老师,孔子便问他,你在地方上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便回答孔子:“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那么他有哪些地方称得上是人才呢?”子游说:“这个人很正直,从不搞歪门邪道,而且如果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我的办公室里来.”“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的确是个人才,有机会带来,我要见一见.”事实证明,澹台灭明的确有大才,不过这个人的外表,呃,怎么说呢?相貌⋯⋯,他好比张飞、李逵,长得有些丑陋,孔子见他貌丑,不愿收他为徒.但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啊,众生平等嘛,所以勉强把他收下了.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他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成为当时的知名学者.他到吴国讲学时,门徒达到300多人,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所以孔子非常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就是,“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错了.”错了就是错了,孔子非常勇于认错.“行不由径”——这句话照古人的解释,是说走路绝不走小路.对于汉代以来“行不由径”解释为“不走小路”的说法.南师考证,古时候“径者道也”,并没有说一定是小路,人光走大路,不走捷径是笨蛋.那么什么叫“行不由径”呢?南师认为,这个人有江湖豪气,“行不由径”是说他行事从表面看来,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有点满不在乎的味道,有如子贡那个“达”字的道理一样.因为他“行不由径”,所以孔子对他也看走了眼.言偃在这里讲他“行不由径”,表面看来有违常规,但是他又发现澹台灭明还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很讲义气,绝对无私,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子游的房里来.因此,南怀瑾老师认为“行不由径”四字,应当解释为“不依常规,不循常道”,也就是说,澹台灭明不按套路出牌啊.古今中外几千年来,凡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人,还真的大多是不依常规不循常道的人.咱们在这里说说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徐文长的故事.徐文长被称为“明代第一才子”,在他年幼还在读书的时候,有一天,他伯父笑着拿出一包礼物,挂在比徐文长高出许多的竹竿上,对徐文长说:“这礼物是给你的,但是,你不能把扁担横下来,也不能站百度文库、试题习题学习资料、尽在百度在高处去拿,更不许把扁担弄断.”徐文长眼珠一转,就有主意了.他把扁担举到一口井边,然后把扁担从井口伸下去,轻而易举地从扁担上取下了礼物.徐文长的聪敏,让伯父非常惊讶.任何成大业,干大事的人无不具有这种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化缺点为优点,化弊端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无论在任何领域,都是需要这种人才.想要占得先机,胜人一筹,就要打破常规.如果把澹台灭明的“行不由径”解释为“不走小路”,这明显不科学;如果解释为“不走邪路,为人正直”,这也不太符合子游、孔子心目中的人才形象;也只有按照南师解读的“不依常规,不循常道”去理解,才好理解这个人的形象.从子游推荐澹台灭明这件事上,孔子和子游的确是十分爱惜人才的,而子游也善于发现人才,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非常需要子游、澹台灭明这样的人.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朝时,朝廷封他为“江伯”、宋朝时,朝廷封他为“金乡侯”.历史记载,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用来纪念他,进贤县也因他南游到此而命名.成语:行不由径xíngbùyóujìng释义:径,小路.意思就是不走小路.比喻为人正直,行为光明正大.后引申为从不走邪路.词性:褒义词.近义词:光明正大、光明磊落、行不从径.反义词:鬼鬼祟祟示例:我们做人、做事要行不由径,这样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