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试卷(第六单元)班级:座号:姓名:一、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35分)1、文学常识填空(14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的记录。南宋把《论语》和《大学》、《》、《孟子》合为《四书》。(4分)(2)《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代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3分)(3)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与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1分)(3)假如你是参赛选手,请你根据作品补充故事情节。(3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孙悟空;孙悟空。(4)请你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写出对应的作品及人物。(3分)A、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作品:《三国演义》人物:B、天蓬元帅高老庄娶亲作品:人物:猪八戒C、解救金氏父女野猪林救豹子头作品:《水浒传》人物:2、默写。(10分,每空1分)(1)学而不思则罔,(2)海内存知己,。(3)何当共剪西窗烛,(4),杨花愁杀渡江人。(5)《〈论语〉六则》中一些语句流传至今,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成语,请举三例。(6)《木兰诗》战争激烈悲壮的句子是:,。成语“”,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这个成语出自《木兰诗》中的诗句: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3、对对子(4分)A、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祭拜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写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2分)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下联:B、请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的内容,为“花木兰替父从军”写一个下联。(2分)上联:花木兰替父从军下联:4、创新题(4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周末综合文艺节目中曾有猜谜这个项目。节目主持人解释说:“谜面是个成语,故意改动一个字,要求用另一个成语来说明这一现象。”如“入花三分”,谜底则是“移花接木”;“妙手回秋”,谜底则是“春去秋来”。请按此方法猜下列谜语。“零装待发”的谜底是:“登堂入狼”的谜底是:5、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3分)二、文言文阅读理解(65分)1、用正楷字在下列方格中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回答下列问题。(共8分)□□□□□□□□□□□□□□□□□□□□□,□□□□□□□。□□□□□□□,□□□□□□□。□□□□□□□,□□□□□□□。□□□□□□□,□□□□□□□。(1)默写(4分,错1字扣1分,扣完为止)(2)颔联中的两个典故,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3)颈联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2分)答:2、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尊君在不?()歆辄难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相委而去()遂携拯如初()幸尚宽()(3)根据语句的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译:B、宁可以急相弃邪?译:C、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译:(5)这两个故事在写作上有相似之处,最主要的描写方法是:。在文章主旨上也有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