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如履、及、遂、度、宁、以等。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3.明确本文寓意(讽刺那些不顾实际,迷信教条的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讲解法教学步骤:一、检查导入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2、作家、作品(学生先介绍,老师补充。)(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师从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之集大成者。3、正音辨形履lǚ遂suì宁nìng度:(1)duó量长短(2)dù量好的尺码二、诵读课文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语调)。2、学生自由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停顿: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其它同学纠正其不正确的停顿。有争议时,教师予以点拨。三、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全文大意。2、疑难的文言词语,小组讨论解决。教师点拨。(1)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履:鞋子;操:拿,带;及:到,等到;遂:终于宁:宁可;无:不;以:用(2)通假字: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3)一词多义:A、度自度(duó)其足:量长短。吾忘持度(dù):量好的尺码。B、之而忘操之:代词,译为“他”“他们”“它”“这”或自称等。(这里指量好的尺码)至之市:到,往,去。(4)古今异义:A、及古义:等到。如:及反(等到他返回)今义:达到。如:及格,达到合格。B、度古义:忖度;计算;测量。如:先自度(duó)其足。今义:度过。(5)重要语句A、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B、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6)准确翻译四、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注意交代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明确: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五、挖掘寓意(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归纳结论)明确:《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2)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明确:讽刺那些做事不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有的失误。六、课堂小结:《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七、布置作业预习《刻舟求剑》郑人买履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如:涉、遽、契、是、惑。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3、能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即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