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小说的创作特色,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2.品味理解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3.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导入:鲁迅创作谈材料一: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推文艺……——鲁迅(《〈呐喊〉》自序)材料二:为什么做小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地称小说为“闲书”。——鲁迅(《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那么《故乡》的写作为的又是什么呢?引出《故乡》问:《故乡》的主要人物是哪几个?——“我”、闰土、杨二嫂。问: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三个人的生存状态。——辛苦。问:引列夫·托尔斯泰话语“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文中三个人虽然不幸是一样的,但他们的不幸又有什么不同?——我:辛苦展转;闰土: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二、课文研读1.闰土的辛苦①找出文中的语段集中体现闰土的“辛苦”听该部分录音,简单思考a.文章是通过那些描写手段来展现闰土的辛苦的?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神态、语言、外貌……b.用文中的一个名词概括闰土的整体形象特征——木偶②在这部分文字中,这个“木偶”是否曾经生动过?——第59、60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找出生动的词语:欢喜、凄凉;动着嘴唇、没有作声。③是什么使闰土变成这样的“木偶”的?从文中找出两处文字来说明。——71节和74节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④朗读三节文字,思考:(四人小组讨论)a.欢喜和凄凉的原因是什么?——欢喜:我对他的态度,看见我的兴奋;凄凉:自己处境的不尽人意,两个人之间身份的差距……b.动着嘴唇却没能说出来的话有什么?他为什么没说?——迅哥儿……c.闰土为什么不痛快的诉说自己的苦痛?他怎么这样说话?在看待孩子的问题上,闰土和“我们”有什么差异?通过这种差异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闰土的思想观念?——闰土已经不善言辞——没有机会表达,也没有人愿意听他表达——哑巴吃黄连,往心里苦——“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奇怪,已经有六个孩子在帮忙了,却还是吃不够——多子多福——愚昧(在“我”母亲看来,“多子”是给他带来灾难的原因,而闰土觉得应该给她带来幸福。)总结: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思想让生活困顿的闰土变成了“麻木”的木偶人。⑤当年的闰土是否这样?请同学们从形象、语言两个角度来观察一下当年的闰土。——12节、18节-29节齐读部分段落:体会、概括闰土当年情况——活泼的孩子。⑤总结:活泼的孩子——木偶;人——非人一个残酷的社会把一个生动活泼的孩子变成了精神“麻木”的木偶人,把人变成了非人。2.杨二嫂和“我”的辛苦①如果说闰土经历了“孩子”到“木偶”的蜕变,那么请你用简单的话概括杨二嫂的变化。——“豆腐西施”到“细脚伶仃的圆规”“豆腐西施”可见杨二嫂当年怎样?豆腐西施:白嫩、美丽、柔弱②圆规本身具有怎样的特点?——尖、细③作者后来把杨二嫂直接指称为“圆规”,阅读文字(38节-52节),找出杨二嫂身上和圆规相近的特点。(外形的近似、性格的近似——尖刻、刻薄)(学生回答时朗读杨二嫂的语言)④a.杨二嫂刻薄“我”的话,其真实性如何?——显然是虚构的“我”的辛苦:回故乡卖家产,从此远别故乡——朗读开头部分——辛苦展转b.杨二嫂的随口胡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可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随口胡诌,为了给自己蹭点小便宜制造借口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