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九年级上《捕蛇者说》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了解“说”的特点。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3掌握本文的词语。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作者简介。2“说”的特点。3正音、诵读。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二、教师范读课文。三、正音。四、朗读课文。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五、默读、理解课文。六、布置作业1弄懂词句。2思考各段段意。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2段意概括。教学过程逐段讲解课文第1段一、全班同学齐读。二、词句。三、内容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第2段一、叫一名同学朗读。二、词句。三、内容。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第3段一、全班齐读。二、词句。三、内容。提问:这段写什么?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四、布置作业1熟读第1—3段。2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3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第三课时教学重点1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2衬托、对比写法。3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4段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二、词句。“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三、内容。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第5段一、全班同学齐读。二、词句。三、内容。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四、写作特点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五、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疠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