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河源市第一小学叶艳婷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尽”“舍”的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技能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3.情感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一、解诗题,知诗人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2.解诗题。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释“使”3.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4.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自由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讲生字“浥”,指导书写(头正肩平臂开足平)你发现了哪些字是多音字呢?(朝、舍、尽)2.指名读,评价:他读得怎样?全班再读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好一首诗,要注意什么?(节奏、平仄)平声(读时拉得较长)仄声(读的短促)4.练读,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仿照读三、抓字眼,晓诗意1.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这首诗的意思?2.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句?3.齐读诗意(课件)渭城的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四、想象画面,体味别意(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边读脑海里边想象这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季节、时间、地点、环境)2.写了什么景物?折柳送别:古人一般在老朋友离别时折下一枝鲜嫩的杨柳枝赠送,“柳”有“留”之意,望友人一路顺风。所以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在春天送别友人的诗。3.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1.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依依不舍、担心)那你就带着这种情感读出了阳关,那就是戈壁,是沙漠,(课件出示图片)你能想到哪些词语?荒无人烟、寸草不生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1)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2)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