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声音的传播条件。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二)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三、教学过程(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片,让学生归纳:(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活动2:演示,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片,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提问:真空能传声吗?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和“信息链接”。教师: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2)V固>V液>V气(五)、人怎样听见声音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