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文言实词含义。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二)能力目标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三)情感目标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至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二、解题、简介作者:《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三、朗读课文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叱chì间jiàn许许hǔ曳yè几jī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四、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1、复述课文,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2、文章结构:结合课后习题四和书下注释的表示时间的词,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五、学习课文(一)第一部分:(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3)分析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4)朗读、背诵(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二)讲读第二部分1、学生朗读第2段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吃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她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