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一、预习。导学1、读准下列红字的音风靡()山岚()谛听()雄踞()鱼鳖()静谧()一泓()幢顶()堪称()红桧()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接风洗尘风靡堪称山岚禅幢3、查资料搜集有关台湾阿里山的知识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4、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他研究的学科领域是美学、文学。5、初读课文完成练习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阿里山天下()二学习。研讨1、导入2、整体感知,移步换景(1)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台北的松山机场)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阿里山站),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林区),我们会看到(姊妹潭),迈过(原始森林)间的(曲径幽路),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神木)……小结写法:移步换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的写作方法。(2)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风光美如画3、欣赏美景,感悟情感(1)作者给我们描绘哪些美如画的风光?请你仿照老师的示例也来绘绘你喜欢的“一幅画”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这是一幅林海云雾画。那森林似汪洋,茂茂密密;山上云雾浓稠,树干都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中,人走其中,真有“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感觉。风光美如画:林海云雾、潭水清澈、曲径幽路、神木神奇。(2)在着美丽的风景描绘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吗?对阿里山的赞美,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爱我河山爱我中华)(3)自由读这四幅图画,了解这种(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4、学生质疑5、小结本节课:三、训练。巩固1、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第7小节中引用的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是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旭的《山中留客》__________3、歌曲《高山青》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歌曲《高山青》是本文的内在线索,起到彩线穿珠之效四、拓展延伸仿句练习1、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不是漂流江上,而是白帆与江水融合为一体,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__________。(3分)2、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二预习。导学1、本文是一篇美文,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美)(拟声美)(音节美)(修辞美)情韵美表现为(融情于景)(托物抒情)。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摘录下来,并体会其中的感情。一、学习。研讨1、导入2、品析语言的音乐美(学生分组讨论)节奏美: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构成声音的节奏。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拟声美:用语言来摹拟各种各样的声音。咣当咣当音节美: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有时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交替使用,同样能产生美感;有时妙用助词,也可使句子完整,音节整齐。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孙武之军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