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2.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学习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习难点: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预习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要求和实质各是什么?(1)内涵:自己,就不要。(2)要求: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和的态度。(3)实质:关心他人、他人、他人。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内涵是什么?(1)在谋求同时,也要生存和发展。(2)不能只顾,更不能的利益。(3)希望别人,也就应该对待别人。3.什么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设身处地,即想人所想、至上。4.人与人之间为什么需要谅解?怎样谅解他人?(1)原因:①人与人,谅解是,也是。②谅解是一种。(2)要求:①深入,达成谅解。②谅解不涉及错误。5.换位思考的原因、要求和实质各是什么?(1)原因:①是人对人的过程。②将心比心、,是达成。(2)要求:站在问题。(3)实质:①是对交往,深入。②既是一种,也是一种。6.为什么要理解他人、与人为善?(1)如果我们,就难以,更谈不上。(2)当我们时,就会获得、、感激、和。我的疑问:探究案:活动探究一:阅读P106,回答:(1)同学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相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活动探究二:阅读P107例子,讨论:就“管鲍之交”谈谈你的看法。达标演练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完整、最符合题意,请把它选出来)1.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事事都要忍让②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③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④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我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指的是()①对待事物能换位思考②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的心理体验过程③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他④对交往对象要切身关注,要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油放太多了!”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这告诉我们()①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看问题③人生而平等④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处处宽容别人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③4.对右边漫画《童真》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很好的诠释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②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③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④小孩就应该给老人让座,没什么好评论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雨果说:“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这句话告诉我们:()①友善是与人沟通的桥梁;②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③与人为善就会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温暖别人的心灵,化解矛盾④与人交往就要像太阳一样高高在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下列想法或做法不符合“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要求的是()A.我讨厌别人叫我“胖子”,也从不给别人起绰号B.我喜欢别人以尊重、友善的态度对待我,我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C.谁要是冒犯了我,我就再也不与他来往D.数学是我的强项,我经常帮助数学成绩较差的同学7.“管鲍之交”、“将相和”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佳话。它们之所以会成为佳话,主要是因为()①鲍叔牙、蔺相如是我国历史上较有名的人物②鲍叔牙、蔺相如能时时处处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③鲍叔牙、蔺相如能顾全大局、拥有宽容心④鲍叔牙、蔺相如能以欣赏、信任的态度对待别人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当你以挑剔的眼光去看,便会找到无数缺点。”这段话告诉我们()①如果不懂得欣赏他人,就难以接纳和理解他人②对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