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读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曲线能表示图示时段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是________时段。(2)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C(2)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②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剧减,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削弱2.读酸雨形成与危害图(甲)及燃煤脱硫工艺图(乙),回答问题。(1)酸雨是指pH小于________的大气降水。(2)图中形成酸雨的气体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3)下面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中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减少用煤作燃料②把工厂烟囱造高③燃煤脱硫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⑤开发新能源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提示:(1)5.6(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3)C1.全球气候变暖(1)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气温持续升高,而是呈波动上升趋势的,是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结果。(2)全球变暖在中高纬度地区表现更为显著,平均气温升高幅度相对更大一些。(3)全球变暖使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低地和岛屿被淹;还会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2.臭氧层的破坏(1)臭氧层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2)全球的臭氧层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3)臭氧层的破坏会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3.大气污染与酸雨(1)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燃煤中的污染物有硫氧化物、烟尘等;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2)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可以毁坏森林,使河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酸化土壤,导致农作物减产。(3)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以“识记”为前提——准确记忆·灵活迁移][全练题点]1.(2015·海南高考)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解析:(1)A(2)B第(1)题,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第(2)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2.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据此完成(1)~(2)题。(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解析:(1)B(2)C第(1)题,紫外线对细胞有杀伤作用,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对生命有保护作用。第(2)题,考查臭氧空洞地理事实,南极地区的上空臭氧空洞最明显。3.(2018·汕头二模)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造成的。读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市2008年酸雨pH值及各级酸雨频率逐季平均值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指出该市酸雨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2)说出该市酸雨pH值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的酸雨频率有三条线,分别是酸雨频率、弱酸雨频率和强酸雨频率,三者在季节上有高低差异,需要分别进行描述。第(2)题,酸雨pH值越高大气中酸性越弱,长江三角洲夏季降水较多,降水稀释了大气中的酸度,导致夏季酸雨pH值高于其他季节。答案:(1)季节变化特征:酸雨频率随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