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了这一探索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等问题。二、课程标准1.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2.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了解“左”倾错误的表现;利用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图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误,党和人民能及时总结经验纠正失误,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三大改造图片教师: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学生:三大改造。教师: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教师:党是如何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顺利进入新课学习。)(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路教师: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乘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东风,已然成为工业强国。另一方面当时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济文化水平很低。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学生: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了适应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基于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这就是中共八大。1.中共八大的召开——良好的开端播放视频:中共八大思考: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和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学生:1956年,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教师:中共八大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制定的任务符合当时国情,解决了当时的主要矛盾中共八大的召开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什么影响?学生: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教师: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没有坚持下来?学生:没有。2.三面红旗的提出——严重的失误教师: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的速度可以更快一些。于是,在1958年提出了“三面红旗”的施政口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找出“三面红旗”指的是哪些严重失误?学生: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一:总路线教师:总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分析:“鼓足干劲”说明当时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特别高;“力争上游”说明当时人民希望早日实现国家工业化,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却是“多快好省”,同学们觉得这样可能吗?学生:不可能。教师:总路线片面强调“快”,这就跟同学们的学习一样,不能只图“快”,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当时人民急切建设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