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二课时班别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液化,了解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条件。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3.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分析物质的物态变化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答:水由___气______态变为_____液____态。b.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答:水由___气______态变为____液_______态。给出这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物理学中,把物质由__气____态变为_液____态的过程叫做液化。【预习导学】1.通过活动3,填写以下空格(1)从水壶嘴口喷出的水蒸气形成的“白气”是水蒸气吗?不是,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而形成。(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会液化。2.阅读P.91,回答以下问题。(1)夏天,冒“白气”的冰棒是怎样形成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2)所有的气体都能液化吗?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会液化。(3)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怎样形成的?在一定温度下,将石油气压缩液化而形成。3.小结出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合作探究】【活动】探究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A.汽化吸热(1)液体沸腾,对它继续加热,温度却不再升高,这说明液体沸腾时需要吸收热且液体温度保持不变。(2)探究蒸发是否吸热?①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为什么会感到凉?酒精发生蒸发而从身体吸收热量,故会感到凉。②找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用酒精浸湿的棉花包住玻璃泡,另一支不包。在同一室温下,示数一样吗?不一样,用酒精浸湿的棉花包住玻璃泡的温度计先降温,再升温;不包的温度计温度不变。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举出一些生活中应用到的实例。液体发生汽化时,吸收热量。有制冷作用。如:夏天,在路面洒水;医生给发烧病人擦酒精降温等;B.液化放热演示图4—20实验:观察液化放热通过观察此实验,小组讨论该实验说明什么?并举出一些应用到实例。说明了液体液化,要放出热量。如:1)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开水烫伤往往要严重得多--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2)冬天手上哈气--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让手变暖【本节课的收获】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知识?各小组讨论进行小结。【巩固提升】1.以下所述生活实例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C)A.春天,冰封的河面解冻B.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汽”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D.冬天,戴眼镜的人刚进入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会变得模糊2.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时,常会发现瓶的外壁“出汗”,这是因为(B)A.水会从瓶内慢慢渗出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C.瓶外壁的水不断汽化D.瓶周围的空气不断凝聚3.烧开水时,从壶嘴喷出大量“白汽”。关于这些“白汽”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过程是(D)A.液化过程B.汽化过程C.先液化后汽化D.先汽化后液化4.夏天用电风扇吹,人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B)A.电风扇吹出的风能产生冷气B.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速人体表面水分的蒸发C.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热量D.电风扇吹出的风能降低空气的温度5.医生给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把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C)A.给小镜子消毒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腔中空气液化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D.给牙齿消毒6.阅读P.93“信息浏览”。了解电冰箱的工作循环。7.课外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中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