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材解读本节按照“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认识大气压的应用”的顺序编写。教材先安排“活动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日常生活现象,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去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另外,教材通过“信息浏览: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在了解科学发展史的同时,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教材介绍了估测大气压强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大气压的测量过程,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体验大气压的大小。然后介绍托里拆利实验和两种气压计。由于对于托里拆利实验只要求作一般性了解,所以教材没有展开讨论,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也没有要求课堂演示,故可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录像的形式介绍实验的过程、现象、原理、结论等。对于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材分别从人对大气压的感受、日常生活应用和航天事业三个侧面加以介绍。“STS”栏目介绍了离心式水泵和高压氧舱。整节内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2.了解液体的沸点跟表面气压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2.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大气压的测定。建议教师通过教材中的“活动2”实验,先粗略测量出大气压的数值,给学生一个悬念——大气压强有那么大吗?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水银面的高度差,得出的结果与之前的数值对比,使悬念得到证实,加深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多个演示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结合对“瓶吞蛋”的讨论,进一步说明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从而肯定大气压的存在。教学时配合学生讨论加以演示。合作探究课题:大气压的存在。问题: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才能证明大气中存在压强呢?引导提示:现在我们可以使用一个里面没有空气的密闭装置,如果大气中存在压强,真空装置就会被压凹。学生活动:经过讨论,得到需要一个相对真空的环境的结论。设计实验:方案一:用力吸空塑料瓶,发现塑料瓶变扁。方案二:在杯子中点燃棉球,按到皮肤上,发现杯子吸在了皮肤上(这就是中医拔罐)。方案三:将两个橡皮碗正对挤出空气,会发现两个碗吸在了一起。演示:(1)将塑料吸盘捏扁吸到窗玻璃上,甚至还能挂上重物。(2)覆杯实验。(3)播放录像:将铁桶中的空气抽出(或用火烧热后拧上盖子浇冷水),发现铁桶变扁。学生活动:思考回答。(这些装置内没有或有很少空气,外面大气的压强大于装置内的压强,所以出现了这些现象)问题:如果在塑料吸盘、玻璃瓶、铁桶上钻一个孔或掀开一个角,我们还会观察到上述现象吗?为什么?学生活动:思考讨论。(钻了孔后,装置内外相通,内外压强平衡,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总结:由于大气层中的空气像液体一样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像液体一样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的作用,并且空气中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称大气中的压强为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其实早在17世纪科学家们就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录像。教学建议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平常很难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所以学生并不容易感知和理解大气压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大气压的存在”,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在设计本节教学时,应多设计学生活动,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在感悟大气压强的“神奇”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大气压是确实存在的。通过亲自经历测量大气压的过程,感悟大气压强的大小;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大气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阅读。学点1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实验1:在如图8-3-1所示的玻璃杯中盛满水,用一张纸片盖着,再倒过来,观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