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导学案2009年11月27日课题:皇帝的新装学习目标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2.理解本文精妙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心理描写,理解皇帝的性格特征。3.学会评价故事中的相关人物,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4.联系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一、资料链接1.简介作者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2.简介童话特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繁多的动物、植物赋予人的性格情趣,或借助于神怪精灵,或直接从人的善恶本身来褒贬评论,道出深刻的教育含义与人生哲理,使儿童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3.写作背景介绍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头衔()称职()自称()钦差大臣()随声附和()更衣()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注意这些字的写法。bì下()滑jī()hài人听闻()yù聘()xuàn耀()赏cì()jué位()3.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说一段语意连贯的话。钦差大臣:头衔:骇人听闻:滑稽:随声附和:呈报:炫耀:不可救药:称职:御聘:4.再次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温馨提示:复述时,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主要情节不能遗漏,可以根据以下问题接龙复述课文:①皇帝有何嗜好?②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③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④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⑤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⑥最后谁说出了真话?⑦最后结果如何?5.你认为哪个情节最精彩?举例说明。三、探究赏析1.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分析时,从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可采用如下的句式来回答:我读懂了(哪句话)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从这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中,我看出了皇帝是一个的人。示例1:文章开头写这位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每个钟头都要换一套衣服”,整天都“在更衣室里”。这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皇帝癖好新衣,他整天把时光都消磨在穿漂亮衣服上,昏庸懒惰,骄奢淫逸,荒废朝政,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新装”——裸体游行埋下了了伏笔。示例2:当骗子们将新装缝好之后,“皇帝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了下来”,换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的丑态。2.游行时皇帝已经明白自己是赤身走在大街上,他“有点儿发抖”,发抖的原因是什么?当他觉得老百姓的话似乎是真的时,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3.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实话,老百姓先说假话最后也能说出实话?4.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说出真话也不难,为什么那些成人、身居要职的人反而不能说出真话?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5.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知识链接:联想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