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了解日内瓦会议及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知识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表达能力;通过激励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和中国的现实,培养知识迁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外交新局面。(2)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教学难点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教具、学具准备搜集有关新闻、史料视频、图片,制作课件。●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情景创设、分组讨论、讲解法。●教学过程[导入]观看新闻习近平与奥巴马会晤,导入新课。[板书]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师介绍我国建国初期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设问: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板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说一说]师:多媒体展示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设问:1、建国初期美国对我们国家什么态度?2、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多少?学生回答。师:建国初期,我国不仅积极地发展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而且积极地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尤其是同我们的邻国。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板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师:多媒体展示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设问:1、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它是如何提出和确定的?3、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积极地发展同社会主义各国、邻国的友好关系,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954年,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师:这次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关于这次会议,我们同学们自己阅读课后的自由阅读卡。[板书]万隆会议师:接下来我们的万隆会议即将召开,请看本台记者的报道。学生代表做新闻报道。根据报道内容回答: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人物?2、这次会议的特点和中心议题是什么?师:会议进行的如何呢?请看大屏幕。设问:会议期间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讨论:那假设你是当时的与会代表周恩来你会怎么办?观看大屏幕周恩来的回答。师:周恩来的话音一落,会场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学生讨论回答。学生总结周恩来的回答,思考“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图片显示。同: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总结学生概括本课内容,教师进行补充。●板书设计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成就万隆会议(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