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改革开放【课程标准】了解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学习目标】1、了解改革前农村状况,分析农村改革的原因,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2、了解改革前国有企业的状况,知道国企改革两步走的具体内容;3、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作用,认识开放的必要性;4、通过农村、城市改革和对外开放,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5、感受党中央大胆放权的勇气与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重难点】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经济特区等概念;难点:内容多、概念多、专业性强。【学情】八年级学生出生在世纪之交,直接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对于改革开放前的生活只是略有耳闻,感觉相去甚远;本课中经济概念比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评价】1、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对农村的影响;2、能说出国企改革的内容,简单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能说出我国开放的特区和格局;4、知道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教学过程】一、导课很高兴来到我们美丽的章丘实验中学,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合作。老师这里有一盆沙子,如果把沙子看作财富的话,请你用一只手托起一些沙子,五指慢慢并拢,到虚握,再握紧,手中的沙子有什么变化?看着这些财富在指尖流失,什么感觉?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合作。刚才抓沙子游戏中,我们的手经历了紧握、虚握、托起三种状态。握得越紧,得到越多吗?恰恰相反,托着的时候,空间是开放的,得到的是最多的。小游戏里面蕴含着大智慧。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政策上的变化,也经历这样一个不断放权的过程。而改革开放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转折。今天,我们通过改革开放来感受党大胆放权的勇气与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板书)什么是改革?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制度。什么是开放?打开国门吸引国外先进的东西来推动改革。改革是对内的,开放是对外的。先从哪个领域改革呢?看一则材料并回答问题。二、农村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改革先从哪儿开始呢,为什么?(农村。贫穷)那么改革前农村贫困的根源在哪里呢?请大家找到课本42页楷体字部分第一段“农村改革以前……”,大家一起读。这段话说明人民公社处于哪种状态?(紧握)从哪些词中可以判断?(统一、集中等)这种状态下,农民有积极性吗?所以,贫穷。这说明人民公社这种模式是不合理的。是墨守陈规,还是锐意改革呢?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遇到大旱的安徽省小岗村的农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做出了回答。1978年12月一个漆黑的夜晚,小岗村各户户主悄悄的集中在一起,秘密签署了一份按有红手印的契约。这份神秘的契约是什么内容呢?“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1、小岗村做出了什么决定?(分田到户。)2、他们认为,这样做能改变生活的窘迫吗?(能;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3、这么做有什么风险?(可能坐牢杀头。)虽然这中间有错别字,甚至有些农民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是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告别饥饿的宣言书。分田到户的当年,1979年秋天,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小岗每间土坯屋里都堆满了粮食,人们兴奋得在粮食堆上打滚。人口增多了吗?耕地增多了吗?粮食产量为什么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主权)这时的分田到户像一个没有合法的身份,没有自己的名字的孩子一样,周围质疑声不断。中央得知后,认为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变化很快”,认可了他的合法地位,进而在全国推广,并将为他起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2页小标题,划下来)。这9个字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学案第一部分,并完成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