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南县八年级历史学科学教案课题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型新授授课人授课时间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过程预习导航1、长征的开始:(1)背景:由于和等人的指挥错误,红军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2)开始:年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进军,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但人员伤亡严重,只剩下三万多人。红军采取毛泽东的建议,向贵州前进,渡过,夺取贵州北部重镇。2、遵义会议:时间地点内容)3、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四渡,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飞夺——翻过——通过——进入。4、两次会师:年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会师;年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师地点是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我的问题:(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探讨)2.我们的问题:(大家共性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向全班同学推荐有价值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大家分析讨论,群策群力,看谁表现更精彩)(1)红军为什么要历尽艰难进行长征呢?(2)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3)“大渡河水仍在不停地咆哮,泸定桥的铁索还在悠悠摇荡,长征的脚步已离我们渐渐远去。它留给后人的是不尽的思索。有人说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问:今天我们应该发扬哪些长征精神?学习整理熟读记忆反馈练习1、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是在:()A1933年10月B1934年10月C1935年1月D1935年10月2、长征中,红军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A四渡赤水B渡过金沙江C遵义会议D强渡大渡河3、长征中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是:()A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B四渡赤水C渡过金沙江D强渡大渡河4、标志着红军长征结束的事件是:()A吴起镇会师B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C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会师D三大主力红军会师5、红一方面军渡过下列江河的先后顺序是:()①湘江②乌江③金沙江④大渡河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6、阅读材料: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更开颜。”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律诗,你知道它是描写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今年是该事件胜利多少周年?2、该事件的原因是什么?3、在这一事件中有两次“会师”,一次“转折”,你知道是什么吗?4、这一历史事件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学教反思